姜迎春 魏凤兰 陈 彬 江红霞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66
跨校修读学分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以第三方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的创新,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具体实现,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的高校跨校修学分与学分互认系统主要有欧洲学分互换系统、美国不同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系统及英国学分累计与转换系统[1-4]。我国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跨校修读学分的推行提供了政策依据[5,6]。近几年,国内高校以地域范围或以联盟的方式,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探索。辽宁省教育厅2014年开展跨校修读学分的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工作[7-12]。
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工程材料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工作为基础,将翻转课堂、网络平台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及考核指标评价体系。针对该课程特点,把知识点分为:理论型、理解型和应用型,根据不同知识点类型设置其相应的教学方式。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合理设置各环节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材料理论教学为36学时,沈阳农业大学的工程材料理论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由于课程学时相符,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因此,选择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共同完成沈阳农业大学工程材料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工作。授课对象是沈阳农业大学2014级机制专业本科生,选课人数为62人。
该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网络平台学习+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全过程监控考核”模式,工作计划如图1所示。双方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订授课细节工作,讨论各章节的学时安排、考核方式等内容。教学过程由学生、主讲教师与建课方教师共同协调完成。针对课程特点,把知识点分为:理论型、理解型和应用型。对于理论型知识点,通过主讲教师课堂讲授进行学习;对于理解型知识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和讨论;对于应用型知识点,采用网络学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各方面成绩的综合。
图1 跨校修学分教学工作计划
采用翻转课堂、网络学习平台、课堂讲授3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主讲教师针对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基本可以掌握的知识点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此次课程,共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了8个学时的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针对章节为第七章至第十章,因为这几章的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基本可以掌握。首先每个学生小组针对接到的任务,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及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最后根据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更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这个环节基本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在这个环节上,课堂中教师不重复讲解知识点,遵循“自学—解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参与形式多样,有的制作PPT、有的播放视频、有的设计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汇报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鼓励,并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后,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和交流群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收获和疑问,得到学生的反馈评价后进一步完善授课内容和网络平台资源,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制作出更优秀的教学资源作准备。
与建课方共同完善了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与建课方沟通后,删减了《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章节,增加了《机械材料的选材与工艺分析》章节内容;丰富习题和作业的题库资源;建课方教师负责线上知识点讲解;主讲教师负责布置线上各章作业、在线批改作业、检查学生任务点完成情况等,并随时利用讨论区与学生展开线上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性;发布与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等,例如,利用平台自带的超星图书功能,向学生推荐电子书;利用平台上传资料的功能,上传学习资料(如图2所示)。
图2 网上平台分享与上传资料
平台记录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成绩。教师可从平台中查看任何同学的学习记录情况,例如基本数据的统计、学生观看视频(如图3所示)、完成测验(如图4所示)情况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章节测验正确率(如图5所示),发现学生对各题目所对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问题较多的题目,在课堂上给予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图6所示)。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探索出较为合理的设置各模块的权重方式:课程视频占45%、课程测验占25%、作业占25%、其他占5%。网络平台考核依据学生完成视频、练习、作业情况自动给予成绩,评价客观(如图7所示)。
图4 学生完成章节测验情况
图5 学生章节测验正确率统计
图6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图7 学生网上平台考核成绩
针对该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在网络平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主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复习答疑等工作。
改变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全过程监控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把期末突击复习方式变成平时的学习方式,期末考试考核方式没有舍弃,只是比重相应减少,课程内容组织中的考核评价的方式比传统的评价方式更丰富、更合理客观。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包括:翻转课堂考核、网络平台学习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实验成绩考核、期末考试考核。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对各环节考核成绩所占比例进行调整。
(1)翻转课堂考核(5%):教师通过各小组组员参与教学任务的程度,根据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汇报效果及表现,师生讨论情况给出翻转课堂成绩。翻转课堂考核中,学生与教师都有给小组打分的权利,评价更客观。
(2)网上平台学习考核(23%):根据学生学习视频观看情况、在线提交作业情况、测试的完成情况、参与线上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的数据自动生成给出线上成绩。
(3)课堂表现考核(10%):主讲教师根据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的记录给出课堂表现成绩。
(4)实验成绩考核(12%):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课参与情况、出勤情况、试验课程掌握情况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5)期末考试考核(50%):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设置考试题目,并由双方教师团队共同命题。
图8为课程的期末总成绩分布图,由图8可知学生的总成绩分布合理,平均成绩为78.8,优秀率达8.1%,合格率达98.4%。跨校修读学分教学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和课堂教学相合,教学方法多样性,可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8 期末总成绩分布图
针对工程材料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尝试利用翻转课堂、网络学习平台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交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知识点类型设置其相应的教学方式。采用“全过程监控考核”方式,合理地设置各环节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学生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教学过程中各教学方法协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下学期仍需要继续进行工程材料跨校修读学分教学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探索出各个教学内容应采用的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时间分配关系,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及比例分配关系,完善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卫平,李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从单一功能到双重功能的转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31-34.
[2]庞蕊.高校交换生学分人定的教学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3]王海东.韩国的学士学位自考制度和学分库系统介绍[J].成人教育学刊,2001(15):53-55.
[4]刘华,姜为.学分互认的现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25-128.
[5]吴爽.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J].理论观察,2015(2):135-136.
[6]纪常鲲,冯文艳,纪常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8-99.
[7]罗菲.对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的思考—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0):196-199.
[8]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9]贾冯睿,马丹竹,潘颢丹.基于慕课视角的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01-103.
[10]吴海娜,耿平,王强.大学物理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与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5,25(2):84-86.
[11]费坚.学分互换:价值探寻、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30-35.
[12]江红霞,李竹林,袁玲.大学生在线跨校修读广告设计课程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5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