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文本 绽放教学价值
——以“人音版”《龙腾虎跃》的教学为例

2018-05-21 01:36周进进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龙腾虎跃民族音乐民族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音乐课程的五大理念之一,势必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和保存传承。

纵观“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笔者发现,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在大量收集、整理传统音乐资料的基础上,还选取了一定比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尤其在感受与欣赏部分,更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替换和增加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民族音乐文本,有意识地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的环境。

民族音乐文本一旦入编教材便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即教学价值。不同的民族音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同于日常聆听时带给听者的审美愉悦,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手中的教材文本解读、曲式结构分析等。民族音乐的教学价值,在于教师依据学生音乐学习的现状,切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增长点,研制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与欣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线条的教学结构不同,它是在关注音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音乐文本特征,把准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聚焦核心内涵,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精心设计课程亮点,在体现教学创造的同时真正发掘文本的价值。下文笔者结合“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龙腾虎跃》一课的教学,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把准音乐学习期待起点,直观感受音乐文本的教学价值

每个年级阶段的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不一,能力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不同作品而言,在音乐教学中所要达成的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也有所区别。同样是音乐欣赏课,中低段学生和高段学生的教学共性目标是激发、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和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在欣赏聆听中建构敏锐的听觉体验能力等。而个性目标是教师根据教材安排的单元内容、课题内容,结合学段和课时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对音乐要素、情绪情感、风格流派、体裁形式等方面的感知欣赏能力。在欣赏聆听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需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共鸣,感受音乐音响的价值所在。

1.借视频交流,提取作品客观信息

乐曲《龙腾虎跃》是以高亢、嘹亮的吹管乐和激越、有力的鼓声相结合的民族管弦乐曲。关于民族管弦乐,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欣赏了《森吉德玛》《北京喜讯到边寨》《阿里山的姑娘》等乐曲,对于民族管弦乐已有一定基础,但是笔者在第一次教学尝试中发现学生对这块儿内容的兴趣指数和参与度都不理想。于是在第二次的教学尝试中,笔者就以网上搜索到的一个香港颁奖音乐会的视频作为课堂的开场来吸引学生。

教学片段1

授课开始,教师首先请学生观看“香港中乐团世纪中乐名曲颁奖音乐会”视频,并提示学生尽可能多地从视频中捕捉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观看时,发现学生已被视频中的内容深深吸引。虽然在视频中人们交流时都是用粤语,但重要的信息都在学生欢呼雀跃、争相抢答中被一一列出:在香港举办的颁奖音乐会现场,20世纪最受乐迷欢迎的中乐作品评选,第一个获奖作品是《龙腾虎跃》,作曲者为中国的李民雄,等等。课堂氛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从交流中发现学生已经与《龙腾虎跃》这个作品建立了学习链接,想走近作品、走近音乐。

试想,如果音乐一开始的基调过于平淡,不能扣人心弦,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够,内心认同感不强,教学效果就无法体现,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寻求自我能力的发展。正是本着能让学生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有所得、有所获,并能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价值的目的,笔者以热爱民族音乐和文化为出发点,在课堂再构时设计采用了这个颁奖音乐会视频作为导课和交流的出发点,从作品的客观信息源入手,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欲望和热情,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到民族音乐作品存在和学习的价值力量。

2.辨乐队组成,认识民乐基本架构

认识各种乐器的构造、听辨乐器的音色及表现力,是感受与欣赏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人音版”小学一年级教材就以梯级渐进的方式对其相关内容逐一展开,但整体认识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演奏形式及主要乐器分类这块儿内容,则都集中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之中。继在本册第二课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中认识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之后,《龙腾虎跃》一课在民族管弦乐的认知领域又加入了吹管和打击类乐器的介绍。

教学片段2

在聆听和感受引子中喜庆、欢腾的情景后,对于民族管弦乐器的介绍做了具体的操作性教学。拉弦乐器,指弓弦摩擦发音的乐器,如二胡、高胡、中胡、板胡等。它们的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不同的弓法、技巧能塑造多种音乐形象。吹管乐器,发音体多是竹制或木制,如笛、箫、笙、唢呐、管子等。弹拨乐器,如柳琴、琵琶、阮、三弦、古筝、扬琴等,除扬琴是击弦发音外,其余都是用指甲或拨子弹拨琴弦发音。打击乐器,泛指敲击而发音的乐器,如民族大鼓、堂鼓、民族排鼓、大锣、云锣、板鼓、钹、梆子、木鱼、碰钟等,可分金属类、竹木类和皮革类。

本课在探求民族管弦乐曲的教学价值时,充分体现了音乐知识与技能螺旋上升的原则。在小学阶段,从各类民族乐器的独奏曲过渡到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乐器知识的链条式认识,对民乐知识有了统领性的梳理和经验性的积淀,同时又为学生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对经典音乐作品的聆听指向,能从欣赏的层次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探究作品教学内容,深入体味音乐文本的教学价值

研制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教师对《龙腾虎跃》音乐文本的解读之上。然而,教师在充分剖析后所获得的认识,不可能全部都呈现到音乐课堂上,只能基于学情的价值考量来思考:聆听《龙腾虎跃》后,学生可能得到什么?哪些内容是欣赏学习的难点或是盲点?哪些内容是提升学生音乐能力的重点?总之,教师还是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做“撷取”和“舍弃”,深刻体现音乐作品的教学价值。

1.赏音乐主题,感知要素表现作用

《龙腾虎跃》这首作品的总时长为七分钟,由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再现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又有两个音乐主题,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有冗长的音响、复杂的结构,可教材中的内容提示就一面,显性的教学内容为:(1)第一部分的两个音乐主题的简谱谱例。(2)编创与活动: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第二个问题,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显然,教材给我们的信息不多,因此为了探究更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教学片段3

在聆听第一部分音乐的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比聆听主题一和主题二的不同情绪,熟悉和记忆主题旋律,深入体验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1)聆听主题一。提问:速度、节奏如何,你能听出演奏的乐器吗?音乐速度很快,节奏欢快。我们可以听到鼓与其他乐器的演奏可谓是相得益彰,彼此烘托呼应,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紧接着追问:是怎样的旋律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呢?通过谱例学习、哼唱感知、交流互动,由此来层层揭示旋律是由一连串的八分音符组成“”,还运用了变换拍子,以第三拍为重拍的记谱与音响效果,打破了原有的强弱规律,使得音乐的曲调更为明快、跳跃。再加上吹管乐高亢、嘹亮的音色,给人以铿锵有力的感觉,更显气势澎湃。

(2)聆听主题二。提问:在情绪、旋律、节奏及演奏乐器等方面有没有变化?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主题二的音乐,注意领奏乐器唢呐吹奏出的一段悠扬的主题,体会节奏舒展、优美且极富歌唱性的音乐旋律。之后,借助画旋律线的方式来体验旋律大跳、弱起和曲调宽广挺拔、热情豪放的特性。

在完整欣赏第一部分音乐时,教师还设计加入了感受吹管乐的主旋律和弹拨乐伴奏声部纵向交织、中间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轮奏音效,通过听辨领奏与合奏相间的音响,感受交相呼应、气势壮阔的欢腾场面。这两个音乐主题是整个音乐作品学习内容的重点所在,教材和教师用书所提供的主题欣赏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较多的是需要执教者在剖析中去发掘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在不断聆听、演唱、体验中关注音乐中各类表现要素的刻画作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能力增长点,进行整体与局部的设计和架构,突显主题音乐的特点和教学价值。

2.析群鼓段落,体验音响演奏层次

如果说第一部分音乐中,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的演奏让我们感受到连贯、流畅、完整的乐思的话,那么这段群鼓演绎的鼓乐和打击乐的部分则奏出了神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龙腾虎跃的“景象”。虽说鼓的演奏始终贯穿在第一部分中,但群鼓表演则是集中体现在乐曲的第二部分,如何在一个群鼓表演的大段落中,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价值呢?笔者将教学内容聚焦到各种鼓的演奏形式、演奏技法、音色特点和场景描绘等块面。

教学片段4

出示大鼓,先请学生敲击,探究、发现敲击大鼓不同的位置会发出不同的音色并对其进行总结。而后,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播放视频),提问:在这段由不同鼓乐演奏的音乐中,你能听到共出现了哪些鼓,依次顺序是怎样的,以及各种鼓的音色及演奏特点又是怎样的呢?这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归类,合作完成“视听学习单”。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归类整理、分享记录、成果反馈等一系列任务,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理清了从民族大鼓齐奏、大鼓等伴奏→民族排鼓独奏、大鼓等伴奏→群鼓合奏的演奏顺序和各种鼓的演奏技法、音色等,充分感受一浪接一浪的鼓点和灵活多变的音响层次。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从音乐本体出发,在视频欣赏中,让学生通过聆听发现有前面介绍过的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各类打击乐器,结合“视听学习单”的操作性教学,使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即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能更高效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收获,并让学生集中体验群鼓演奏的段落在刻画作品意境时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三、聚焦音乐核心内涵,迁移提升音乐文本的教学价值

民族音乐,尤其对于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精神和内涵而言,如果教师尝试用语言讲述的方式,或是标签式地灌输热爱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等大话的话,其本质就脱离了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丢弃了音乐作品的核心内涵,架空了学生对音乐品质独特风格特征的感悟。对《龙腾虎跃》的赏析,其真正的意义是让学生亲历“通过音乐文本的外貌体征”,理解其丰富的“内蕴之质”的民族音乐学习历程。

1.挖风格特征,推动文本审美理解

乐曲《龙腾虎跃》是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家、鼓演奏家、作曲家李民雄专门为打击乐与乐队所创作的一首乐曲。而教材对于这首乐曲背景资料的介绍是,民族管弦乐曲多采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后创作产生,因此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多囿于民族音乐的表征。但实际上,在欣赏和感受音乐作品气势澎湃、激情洋溢的音响的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可理性地解构其音响背后的风格特征。

教学片段5

在挖掘作品风格特征这个环节中,教师从“乐曲以浙东锣鼓《龙头龙尾》的音调为素材加工而成”这个背景提示中层层展开,搜集了具有浙东锣鼓风格特点的音响和视频资料,在主题音乐和群鼓段落的“卷入式欣赏”后,又以“跳出式欣赏”进行迁移运用。聆听一段舟山锣鼓,以对比聆听的方式,感受舟山锣鼓以锣、鼓、钹及唢呐为基调的旋律,热烈奔放、气势恢宏的风格,以及浓郁的海岛特色。最后总结、提炼浙东锣鼓的风格和特点,揭示它是一种汉族打击乐,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今嵊州市)、奉化、舟山等地,这也正是《龙腾虎跃》这首作品的精髓之处。

音乐欣赏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用音乐来学音乐”,本流程的设计尝试,遵循音乐学科的听觉规律,运用抓关键特点、比较聆听、分析指导等策略,对音乐文本的风格层面做到点状渗透与线性提炼,让每个学生历经“欣赏—实践—迁移”的学习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音乐风格的辨析有经验性的刺激作用,唤起本能的音乐记忆,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领域和范畴,增强对音乐文本的审美理解。

2.拓“非遗”文化,弘扬民族传统音乐

在《龙腾虎跃》一课的教学中,既让学生收获了民族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又让他们感受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了中国传统鼓乐文化的历史。要恰当地理解一种文化,必须对它的音乐有所理解。这种对于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必须在音乐课程中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获得相关经验。因此,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关注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

教学片段6

继挖掘“音乐中的锣鼓文化”内涵后,笔者以家乡奉化的布龙作为“龙文化中的音乐”来设计拓展环节的欣赏,在学生欣赏舞龙视频时,辅以文字和音频介绍,使其知道视频中播放的就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奉化的传统文化——布龙,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邀参加英国伦敦奥运年文化巡游活动。继续聆听后,教师提问是否熟悉舞龙的音乐?学生恍然大悟,该音乐所采用的正是李民雄创作的《龙腾虎跃》。

布龙让音乐更形象,音乐让布龙更灵动。经典的民族音乐在传统的布龙文化中被广泛应用,这让学生意识到各种民族的文化和音乐都有它们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在文化中也能时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功能和力量,以及传统鼓乐文化与“非遗”布龙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真正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本环节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进一步培养了其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作为音乐教材,其核心教学价值就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音乐不仅仅要了解某些音乐知识,提升哪项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较强的音乐感知、欣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民族音乐文本的教学要想有效地达成小学音乐课程的目标,唯有站在“如何形成音乐素养”的高度审视教材的教学价值,关注教材文本,把隐藏在音乐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开掘出来,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有机地开发和整理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教音乐”,最后到“教课程”的转变。

猜你喜欢
龙腾虎跃民族音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龙腾虎跃中的吴越文化传承——紫砂作品“龙腾虎跃”创作谈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目《龙腾虎跃》演奏心得
多元民族
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音乐分析与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