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宁 汐
“一带一路”是当下学术领域的聚议之点,各行各业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意欲在这其中谋得一份“蛋糕”。这是好事,说明学术研究也在注意现实题材,接轨中外实用性音乐体裁,不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化的象牙塔之举。这其中,除了小规格的论文、著作发表、出版外,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各种专业方向的“一带一路”研究院,力图高规格、综合性地研讨“丝路”题材,从而对其做出推动性的贡献。西安音乐学院受到陕西省和中央部委的资助而建立的“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院”就是其中的高规制之一,大型化、综合性是其表征,它旨在立足“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文化之利,从音乐的历史与形态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以期在“一带一路”文化思潮中占得先机,谋得大势,以规模大、视野宽、落地实的研究优势而引起业内人士关注。为了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立体化发展,探索高等研究院特色建设的学术平台。2017年12月5日下午,在西安音乐学院五号楼会议室举行了“丝绸之路合唱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学院党委书记张立杰教授、副院长冯力斌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汤琼教授、杨力教授,以及我院附中校长魏征副教授、声乐系主任陈勇教授、院团委书记李强老师及其他合唱领域的专家。其中,参会的杨鸿年、杨力、汤琼等教授都是专业院校合唱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在合唱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此次能拨冗来陕,奠定了会议品级的高规格,较多的外校专家参会也扩展了“丝路”合唱研讨的学术视野。魏征在合唱指挥实践中成绩突出,曾在国家级的合唱大赛中摘取桂冠,其他诸位参会者也都长期关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
“丝路”主题的合唱在全国的同类题材中还较为薄弱,但在西安音乐学院却有一定的积累,如副院长韩兰魁教授的《绿色的合唱》《亚欧大陆桥畅想》《瑞雪·新春》《丝路追梦》等作品,音教系前主任陈代霖教授的《长安风情》七首、《唐诗五首》《陕北民歌五首》、合唱套曲《望月婆罗门》等,再加上赵季平、贺艺、张玉龙等人的“丝路”题材合唱作品,已积累了丰厚的前期成果。丝路起点后一路往西,甘肃也有着较为活跃的合唱创作队伍,尚德义移居兰州后创作的“丝路”题材有《大漠之夜》《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牧场情歌》等影响全国的合唱作品,还有陆在易《葡萄园夜曲》等西域之外的作曲家为此所做的小品再行点缀,“丝路”题材的作品还有一定积累的。而近年来以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歌为基础而编配的合唱也在逐渐增多,冯毅团队编配的《陕北民歌合唱曲集》《陕北民歌十二首》,王洛宾的新疆民歌经瞿希贤等人编配的合唱,也传播到国内外,“丝路”合唱已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而针对陕北民歌合唱和“丝路”沿线合唱作品研究的文论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加,如:孙斐《陕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程亮《陕北民歌合唱形态及其审美效应》(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王玉威《西北地区合唱艺术发展探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王玉《王方亮三部陕北民歌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才智》2008年13期)、王欣廷《尚德义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 0年硕士论文)、范镇《新疆风格合唱作品音乐分析及演唱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徐冬艳《瞿希贤合唱作品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等,可见,学术研究也在逐渐介入到“丝路”题材的作品领域。
冯力斌教授在“丝绸之路合唱艺术研讨会”的开始对此次会议的主题宗旨和背景做了介绍,并对“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院”及“丝绸之路合唱”有着较高的展望,他认为研究院旨在构建“一带一路”文艺智库、建设学术示范基地、以创新人才机制而汇聚享誉世界艺术大师,要打破专业壁垒,为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而实现新突破、构建国际化音乐学术高地、建好艺术博物馆等。项目立足点在于艺术实践,目前的具体计划有编写“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大词典,研讨乐舞艺术等。在团队建设方面,将继续建设如乔建中音乐学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等传统项目,成立“吴蛮丝路音乐工作室·西安”等新项目。在平台建设方面,将努力建好、用好学院的艺术博物馆,启动“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他强调,此次会议讨论的合唱项目是“丝路”研究落地的具体举措,是定位高研院今后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
张立杰教授说,在成立西安音乐学院“一带一路”高等研究院框架下探讨合唱音乐文化,以具体项目为龙头而推动音乐文化交流。他认为,要在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平台、高水平成果的基地上,建设学科建设成果的龙头,以“一带一路”音乐文化这一点与中央、上海共同发展国家的文化事业,带动各大院校。在高层次创作平台上,以合唱艺术为体裁,以建党100周年为题材,创作一批讴歌党、讴歌民族的新作品,以巨大的精神财富而繁荣音乐文化传播。
学术定位是避免盲目性、随意性的重要环节,会议议题的前期厘定,两位院领导的方向建议,不仅使此次研讨会定下来基调,也使今后的项目落地有了基石,为拓宽视野、聚焦丝路的拟定了“调性”和路线。
俗话说,眼界有多宽,路子就能走多远。“丝路”合唱的发展首先在作品创作和挖掘,其次是演绎及教学的实践,再次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丝路”题材既然是一个新的新题材,那就在肇始之初要开放视野,这样才能将目下所及和思维空间协调发展。
在基础建设方面,西安的合唱团众多,除了几个专业院团的合唱队外,如陕西歌舞剧院、歌舞团、西安音乐厅、陕西爱乐乐团等,还有西安的朱雀室内合唱团、佳音合唱团、爱乐合唱团、秋韵合唱团、星海合唱团、西安铁一中合唱团、西安青友业余合唱团,西安市还有小天鹅艺术团(天鹅合唱团、碑林区青少年宫合唱团)、小百灵少儿合唱团等,因此,西安合唱生态环境还是较为良好的,除了西安此起彼伏的合唱音乐会外,还举办了像西安国际合唱艺术节等大赛。西安音乐学院内也有声乐系、教育系等多个合唱团在国内外斩获如金钟奖之类的大奖,一些大学的合唱如西工大教授合唱团等也在全国摘金夺银,佳绩不断。由此可见,“丝路”题材合唱艺术发展有了落地的基础。
杨鸿年教授认为,建设要有具体明确的前景。他认为,合唱对全民族教育的影响较为巨大,而教育的理念根本在于教育人,全面的培养人,合唱就具有这方面的影响力。他建议“一带一路”的合唱建设计划可以多个项目同时进行,也可以就某一项目先行,先集中公关好,将基础一点点扎实地打牢。将科研、表演、教育、理论四位一体地相融合;要发挥西安的地理位置优势,这里沉淀有深厚的汉唐文化,西安是“丝路”文化的起点与“一带一路”的必经之路,这正是其它城市所没有的;他认为所抓项目定位要准,沿途16个国家的考察排序,应哈萨克斯坦为首,因它受前苏联影响大,有伊斯兰音乐的基础。
在学术自身优势的利用上,杨教授称赞西音的创作力量很强大,但要在以后的创作中甄选好题材,合唱作品创作要借助社会力量,也就是合唱团和观众的需求。还要借鉴中央、上海的创作技术和成果,优势互补,还要加强国际社会交流,方能形成集中的效应,增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他建议合唱项目实施的步骤:一是可以走访各国,对那些单音音乐国家进行重点考察;二是要倡导创作先行;三是要注意队伍建设,如组建青少年合唱团。在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语境下,新作品的创作可以促使艺术人文修养的提高,引导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共同加入。杨鸿年站在全国合唱的大盘子上,从世界合唱发展的需求出发,在学术视野上给予西安将要起航的“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院”中的“丝路”题材合唱艺术发展以全局性的指引。
视野拓展要有扎实的基础,也要有专家前辈的指引。可喜的是,这两方面都在此次研讨会上落到了实处,使合唱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明确了方向,找到了信心。
众所周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合唱对于“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院”来说,既要在认清外部形势,也要知晓自身学术优势和能力,再行具体的措施筹划,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央音乐学院杨力教授建议要在外部和内部环境上予以先期的调研,如在创作蓝图的规划上要尽快组织创作队伍,要有相对可行的方案,在作品设计形式的宽度、深度上可在已有的作品基础上加入新作品;可以结合“一带一路”沿线的音乐素材,并尝试与其它沿线国家共同创作,使众多创作人才能集聚在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冯力斌补充说,可以征集优秀作品,外国当地的作品,做详细的计划,要细化的方案和创作前的可行性论证。
在内驱力的认清及成果连锁效应的营造上,杨鸿年建议,以严格训练培养一批指挥人才、作曲人才、声乐人才,以其投入到合唱中的具体功绩而带动西北的合唱。杨力说这样才可能形成连锁效应。杨鸿年建议要建立问责制度,确保任务完成。冯力斌赞同并补充说,计划要周密,要注意完整性,分项任务责任到人,并加强执行推进的监管。
如何落实合唱团的工作开展及合唱作品的推广?汤琼教授认为,合唱最能惠及每一个人,真正能够参与践行美丽中国。通过合唱学习各国的音乐文化,她因此强调说,合唱团要越多越好。她认为,合唱的带头人的重要性,如指挥,可以带动整个乐团,合唱团,乃至地区。而且,项目的推进要有持续之力。冯力斌肯定了这一观点。杨力说合唱不能只服务于西安本身,要有宽阔的眼界。汤琼强调,可通过培训等不同形式。杨力建议可采用以合唱为中心的形式。汤琼建议,这些形式要追求丰富性,不能只是一个合唱团,要尽可能多的建立各种编制的合唱团,且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注意全面性,完整性。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但要注重合作的意识。汤琼认可中心合唱团的带动做法,不同编制、水平的合唱团都可同时进行,形式要多样。杨鸿年认为,作曲家遴选作品要坚持高质量、可唱性的标准。杨力建议,在合唱工作铺展上,可找几个点(即创作专题),几个国家一起做(即实践范围)。汤琼建议,要加强特色的合唱展演,可寻求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等策略。在创演的手法上,杨鸿年认为,要题材多样、体裁多样、形式多样,注意这三者并存互动的关系,他建议合唱团列入学分制,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的动力或兴趣,他建议以具体项目为中心而推进合唱艺术发展的策略。
在央视青歌赛、金钟奖等重大比赛中指挥合唱团取得佳绩的魏征副教授,从其工作的经验谈到了合唱作品的特色把握对艺术效果的重要性,他也从在西安和国家大剧院的专场音乐会中的经验感受到,遴选作品很有讲究,既要有“丝路”题材的特色作品,也要有具有普遍社会影响力的其它高难度作品,这些有中心、有特色、有广度的具体合唱排演工作使其感触良多,受益良多。声乐系主任陈勇教授从其参与、建设、观演合唱队中的感受来谈,他认为,合唱的声音训练问题是应当最先要重视的,在“一带一路”语境下,西部合唱演唱能力相对薄弱,演绎形式也较为单一,要借鉴其它兄弟省区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合唱队音色的探索上走出特色,他认为“丝路”合唱的眼界宽一点,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西部合唱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以我国当代资深合唱艺术大师杨鸿年为主的专家团队的真知灼见,为此次研讨把脉并指明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中合唱的发展问题,使我们对“丝路”合唱艺术发展有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和具体做法。在宏观上,要从体制的建构和特色作品的开发上尽量地展开;在具体工作推展上,要将演唱的技术训练扎实,并将作品和演唱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最好还能形成规模效应,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建设中的专题性合唱艺术发展问题辨明。管理者和艺术工作者从宏观谋划、格局构建到具体作品创作、合唱队培育等诸多环节上逐层展开。会议研讨的形式上不拘束缚,座谈形式,自由言谈,与会者感言收获满满。冯力斌最后认为,要搭建好合作的班子,落实好具体的项目,再提供好资金保证,并拉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推进“一带一路”音乐文化语境下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