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 睿
近来,西安碑林的《景教碑》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也将这一在中国境内发展的宗教复现其历史芳华。景教 (Nestorianism),得名来源于建中二年(781年)。明代天启三年至五年(1623-1625年)西安岀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中载:“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故该宗教称为景教。对它的研究,是中国宗教音乐史中较为缺失的部分。对其传入时间、流传路线、文献整理、消亡原因等已有学者做了研究,如赵家栋《浅论唐代景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文,主要叙述了景教作为基督教的分支之一,真实情况并不像基督教那样为人所知。其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国内也并没有像在国外那么受重视,从“出土在国内、研究在国外”便能看出一点。所以文中认为,加强其文献整理仍有必要;在张晓华《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文章中,主要是对佛教与景教在中国初传时期的历史研究进行比较。就初传历史而言,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别表现在佛教方面。就比较研究而论,多属“辅证”式或“从属”式论述。对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采取分别介绍的形式;包基娜《浅析景教消亡的原因》一文主要从景教作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意识形态并不为许多人所知入手,去探究其根本的原因,得出原因在于景教与当时中国的文化并没有进行很好地融合,从而失去了中国信徒的信众基础,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消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叙述;张艳琴《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一文中,主要是将其译经思想改写并鲜明地贯穿于汉语景教经典对《圣经》的翻译中。这种翻译思想可大致体现为“形”与“壳”和“灵”与“肉”的改写策略。该思想也与景教在唐代宗教、政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和翻译主体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徐永志《景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一文主要讲述了,从景教在华传播的起点开始,与在内地两度大起大落的历史遭际有所不同相比较,去说明景教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一直呈平稳发展状态,尤其是当唐末景教暂不流传内地时,西北边陲民族地区转而发展成为景教传播的中心和再传内地的源头,然后阐述了景教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而本文则是在前人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从音乐的视角,来探讨景教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上贡献,弥补佛教音乐史之缺失。
景教教派创始于公元498年前后,产生于波斯帝国境内,其创始人是叙利亚人聂斯托利(Ne storius)聂氏因竭力倡导基督“二位二性”说和“玛利亚人母而非神母”说,使自身及教派背上了“异端”的臭名①,为了生存和发展,被迫东渐。最终于公元635年传入中国。
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称为高祖),建立唐朝。唐帝国近三百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统治者都对外文化兼容并蓄,使得西域音乐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西域音乐与中原旧有的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最后以乐部的形式加以确认形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宫办音乐机构逐渐完善,“唐玄宗,梨园子弟三千”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伴随着世俗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迅速发展,在统治阶级的默许下,宗教音乐也迅速传播开来,达到空前的繁荣②。
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聂斯脱利派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经波斯来到当时都城长安,受到礼遇,译经传教,时称景教③。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④。 三年后建寺,称作波斯寺,时有教士21人。唐高宗时期,敕诸州各置景寺,尊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于是景教得以在中土各地陆续发展。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又敕令波斯寺改称为大秦寺——大秦指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
此后经高宗、玄宗一直到代宗时期,始终受到帝王和朝廷僚臣的尊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并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今存西安)。碑文为景教教士、波斯人景净用古叙利亚文和中文所撰著,由吕秀岩书写,叙述该教教义和在中土发展的情况。所刻76名教士名单,有一大部分是波斯人。碑文中有“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佳音景福”的说法,由此可以推测其可观的社会影响,主要传播于上层社会。碑文中又称,唐玄宗天宝四年曾诏僧罗含、普论等17人与大德佶和“于兴庆宫修功德”,但是关于其宗教音乐的情况,则长期以来以湮没无闻。
直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朝廷下令禁止佛教,拆毁全国佛寺,勒令僧尼还俗。景教也被波及,有教士2000余人被逐,致使景教在中原一时绝迹。但在边疆地区和少数城市仍有传播,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还有保留。
景教在唐代传入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原因必然离不开统治阶级的影响。唐代音乐的繁荣发展与统治阶级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是分不开的。
如唐代的李氏皇族及贵胄达官,对西域音乐有着特殊的偏爱,这和李氏以及贵胄达官们的郡王地位有关的,同时也和个别帝王的文艺襟怀、音乐天分有关,甚至与李氏的血统也可能多多少少有关。李氏皇族是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祖籍狄道(今甘肃临洮),均属陇西。从其地理位置来看,它与西域通道紧密相连,在语言、文化、生活风习方面自然息息相通。从唐朝宫廷的帝、王、后妃以及进去正史列传的中坚人士的籍贯来看,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唐代宫廷音乐乐于接收西域音乐的倾向⑤。
作为唐代繁荣昌盛奠基者的唐太宗,一反“乐与政通”的传统观点,思想上颇为开明,不赞成御史大夫杜淹所说的“前代兴亡,实由于月乐”的看法,而反驳说,“治政善恶,岂此之由”(《贞观政要》卷七)。
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685-762年)擅长羯鼓,作为一名羯鼓演奏家、制曲家和乐舞活动的组织者建设者,他对于民族间、中外音乐交流所奉献的力量,更是不容置疑的。在音乐历史上是很有名的。《羯鼓录》记载他击鼓和制作羯鼓乐曲的才能说,“上(唐明皇)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若制作诸曲,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宫商徵羽的代称),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乐官夔、师旷),不能过也。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乐器总称)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据《羯鼓录》记载,唐明皇制有羯鼓曲《春光曲》《秋风高》等。在这位风流帝王的倡导之下,出现了一批羯鼓能手,如汝南王李璡、黄幡婥、宋璟等等。
蒙古族主要信奉喇嘛教,但由于蒙古族人口分布广,多与其他民族杂居,仅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等。古代蒙古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在12至13世纪初,一部分融合为蒙古族共同体的人信奉了景教,克烈、乃蛮、蔑里乞、汪古、等四大部落都信奉景教。在其统治阶层中,有不少景教徒。如忽必烈的母亲唆鲁忽贴尼(即别吉太后),就是一位虔诚的“上帝选民”。《元史 本纪》卷38《顺帝本纪》曾记载她死后,肖像保存在甘肃甘州路的“十字寿”,至元元年(1264年)三月才迁往北京。其他如元定宗(贵由的生母)、汪古部首领的驸马高唐王阔里吉思,元代两大文豪马祖常和赵世贵等,都是景教徒。
维吾尔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曾有过多种活动的宗教信仰。在鄂尔浑河时代,曾信奉萨满教和摩尼教。九世纪西迁以后,又信奉过袄教、景教、佛教⑥。 这些宗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新疆地区一些石窟中的雕塑、壁画、佛教遗物还存在着历史的遗迹。
十三世纪元朝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的统治横跨欧亚两洲,统治的九十八年中,同罗马教廷有信使往来,设立了管理基督教的宗教行政机构“崇福司”。该时期景教重新在中原地区传播,成为全国性的宗教,地位仅次于佛教。景教在北京、甘州、宁夏、镇江、扬州、泉州等地都设有教堂。但信奉该教的多半是蒙古人和迁居中国的西亚人。此后景教便随着元朝的灭亡而逐渐消失了⑦。
作为元大都,北京留下了景教活动的遗迹。 1215年蒙古军攻下金中都(北京)后,当时在北京景教徒人数很多,而且在皇室及达官贵族中也有景教徒。 由于时代变迁,北京城内的景教遗迹均已湮灭不闻,目前中国发现的景教寺院,是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附近的景教十字寺遗址。该寺已损毁多年,仅留有坐北朝南的寺庙地基和遗址内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树围5.24米,树高约30米)可以依稀显露出当年景象⑧。
从景教的传入、发展、消亡到景教现存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唐代景教在我国发展影响是重大的。有了以上的叙述作为铺垫,下面笔者将主要从音乐文化方面去叙述景教的交流与发展。(未完待续)
注 释
① 赵家栋,聂志军.浅谈唐代景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6).
② 张雯霞. 唐代景教音乐初探[J].文化艺术研究,2008(1).
③ 赵宁. 基督教赞美诗在中国近代的足迹和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④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1):139.
⑤ 冯文慈.西域音乐在唐代宫廷繁荣的原因.[J].交响1993:2.
⑥ 覃光广,李民胜,马飙,郭辉,蒙宪.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22-102.
⑦ 陈麟书,朱森溥.世界七大宗教[M].重庆出版社,1985:31.
⑧ 石明培.略论景教在中国的活动与北京的景教遗址[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