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泽,陈 兵,杜 静,钱 巍,王 显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泰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泰州 225300)
慈姑是泽泻科慈姑属多年生宿根性单子叶草本植物,具长柄,短缩茎,向下着生须根,向上环生叶柄[1]。慈姑喜温暖和水湿、不耐霜冻和干旱[2],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等地区,已有1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3]。慈姑球茎营养丰富,新鲜球茎中含碳水化合物257 g·kg-1、蛋白质56 g·kg-1、脂肪2 g·kg-1,为低脂肪、高蛋白质蔬菜。慈姑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甜菜碱、胆碱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降压等功效[4]。
泰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部沿长江、北部属里下河地区。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非常适合慈姑种植。随着慈姑栽培面积的扩大,病虫害成为制约慈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到慈姑的产量及食用品质,也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5]。
慈姑黑粉病是慈姑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比较普遍,俗称疮疱病[6]。慈姑黑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也能危害花器和球茎,不仅广泛于国内慈姑种植区,在日本等国家也有分布[7-8]。作者对泰州地区慈姑黑粉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调查总结,提出了适合泰州地区慈姑黑粉病防控措施,为其他相似地区防控慈姑黑粉病提供参考。
慈姑黑粉病的病原菌为慈姑黑粉病菌[Doassansiopsishoriana(P. Henn.)Shen.],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虚球黑粉菌属[9-10]。
慈姑从子叶期至结球期各个生育阶段以及叶片、叶柄、花器和球茎各个部位都可发生黑粉病[11],尤其是未完全展开的新叶最易感病[3]。
由图1可知,叶片被侵染后,初期出现斑点状褪绿病斑,随后逐步扩展成泡状凸起物,凸起物边缘呈现褪绿症状,表面粗糙,内部叶肉组织呈海绵状,伴有浆液流出;随着病菌持续侵染,凸起物逐渐由褪绿症状变成褐色,直到最后表皮变成黑褐色,破裂扩散黑粉病孢子。扩散后的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导致病害加重。
图1 慈姑叶片被黑粉病菌侵染后不同发病时期出现的典型症状
从图2可知,叶柄被侵染后,病原菌首先在叶柄上形成黄化病斑。随着病害加重,黄化病斑恶化为瘤状凸起,此时黑粉病菌菌丝在叶柄维管束内扩展生长,待叶柄表皮破裂后黑粉病菌产生的孢子扩散到其他部位继续侵染。
图2 慈姑叶柄被黑粉病菌侵染后不同发病时期出现的典型症状
从图3可知,慈姑黑粉病菌侵染花器后,造成花器萎缩,使得花器官发育不良而出现畸形,影响慈姑结实性。黑粉病菌也能侵染慈姑地下匍匐茎,在匍匐茎表面形成瘤状凸起,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最终破裂,并释放黑色孢子。球茎被侵染后,黑粉病菌产生的孢子团覆盖球茎基部,导致球茎缩小,丧失食用价值[12]。
图3 慈姑花、匍匐茎及球茎等器官被黑粉菌侵染后的典型症状
黑粉病菌以冬孢子团在慈姑球茎、植株残体或者土壤中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15~20 ℃,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通过水流气流传播到慈姑幼苗表面,并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者受伤表皮侵入,完成初侵染,7~10 d产生厚垣孢子,对慈姑造成危害,完成再侵染,病害持续蔓延。泰州地区在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将会上升到15 ℃,以2017年为例,4月中旬日平均达到18.0 ℃,降水量16.5 mm,比常年同期偏少两成;到4月下旬降水量减少到2.6 mm,不到常年同期的十分之一;5月份平均气温21.7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三成。气温偏高导致冬孢子顺利萌发产生担孢子,降水减少有利于担孢子扩散,2017年慈姑生长前期黑粉病病害调查,发现总体发病率不高,但是部分留种的慈姑黑粉病病情指数较高。6—7月泰州地区由南往北相继进入梅雨季节,日平均气温达25 ℃以上,空气湿度在80%以上,此时期是慈姑黑粉病发病高峰期,并且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慈姑黑粉病发病越重。
慈姑黑粉病在江苏、浙江、云南、贵州等地区均有发现,此外在日本等国家也有发生[8]。在江苏泰州慈姑主栽地区,露地栽培慈姑黑粉病发生很严重,病叶率80%以上,产量减少20%~50%。在慈姑重茬田块,露地慈姑病叶率95%以上,病情指数50%以上。
慈姑黑粉病菌产生的孢子通过空气、水体等方式传播,经慈姑叶片气孔、表皮或者伤口侵入,初侵染成功后,在发病部位增殖引起表层组织破裂并释放出黑粉病菌孢子进行再侵染,使得病害继续循环下去。泰州地区6月下旬开始由南往北相继进入梅雨季节,此时病情发展迅速,是慈姑黑粉病发病高峰期。
泰州地区慈姑黑粉病始发于每年4、5月间,7、8月是发病高峰期,随着日均气温湿度逐渐升高,发病率也因此增加。此外,黑粉病为害慈姑主要器官,包括叶片、叶柄、花器和球茎,容易造成叶片黄化、叶柄断裂、花器及球茎发黑萎缩,影响慈姑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植株矮小、叶面积减小,单株球重变轻,一般产量减少50%以上。
4.1.1 选用抗病品种
在品种选择上,除了要适宜泰州本地生产外,还要选用抗病性较强的青皮慈姑品种[14]。此外,应交替种植不同品种,淘汰抗性下降的品种。
4.1.2 选留无病种苗
在没有发病的慈姑植株上挑选大小适中、充分成熟的球茎留种。
4.1.3 加强管理
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好水分管理工作。田块前期保持浅水;中期高温季节要适当灌深水,降低地表温度;后期适当搁田,保持土壤适宜湿度,增强慈姑抗性。
4.1.4 合理轮作
水旱轮作,可有效降低田间黑粉病菌菌源量,可与大豆、小麦、油菜等旱作物轮作,一般轮作2年以上。尤其是黑粉病发病较重的田块更加需要轮作,最少间隔2年以上才可再种植慈姑。
4.1.5 合理施肥
推荐配方测土施肥,避免氮肥过多导致黑粉病加重。一般情况下慈姑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整个慈姑生长过程中应避免过多施用氮肥[15]。
4.2.1 种球处理
催芽前应对种球进行药剂处理,可选用77%可杀得(氢氧化铜)干悬剂1 000倍液或者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2~3 h。
4.2.2 田间防治
及时调查黑粉病发生情况,一经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在黑粉病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3~4次,每次防治间隔1周。药剂防治时应避免阴雨天气,雨天防治时应及时补喷。不同药剂交替防治黑粉病可降低黑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阿根, 汪爱娟, 张舟娜,等. 慈姑黑粉病发生与防治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9):63-65.
[2] 马秀凤, 杨呈芹. 慈姑黑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188.
[3] 王汗荣, 方丽, 陆国军,等. 慈姑黑粉病的识别与防治[J]. 中国蔬菜, 2009(23):18-19.
[4] 刑湘臣. 慈姑的食疗[J].蔬菜, 2002(8): 40.
[5] 谷莉莉, 仇学平, 袁玉付,等. 水稻种植区域慈姑黑粉病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5(1):44-45.
[6] 夏声广. 图说水生蔬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41-43.
[7] Ito S. Mycological flora of Japan [J].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Chemistry, 1936, 73(1):163-324.
[8] Tanimoto T, Kusakari S, Uchiyama T. Occurrence of leaf Smut caused byDoassansiahorianaP. Hennings on Chinese Arrowhead farmingars in a paddy field and formation of spore Balls in infected leaves [J]. Japanese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09, 63 (4): 351-357.
[9] Katsura K, Masago H, Miyata Y, et al. Som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names ofDoassansiopsisHoriana(p.Henn.) Nishikado Et Matsumoto Causing blister Smut of Chinese arrowhead,Sagittariatrifoliavar.SinensisMakino (agriculture) [R]. Kyoto, Japan: The Scientific Reports of 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 1965.
[10] Abiko K, Orihara S. Corm blister and scab of arrowhead,SagittariatrifoliaL. Caused byDoassansiahorianaHennings[J]. Annals of the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1994, 60 (3): 340.
[11] 李清铣, 王连荣. 江苏水生植物病害种类的初步调查鉴定[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85, 16(6): 35-41.
[12] 周文娟, 陶国东, 沈芬华,等. 慈姑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蔬菜, 2002(3):29.
[13] 史浩良, 吴雪芬, 钱兰华. 慈姑黑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试验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20): 94-96, 100.
[14] 黄新芳, 孔庆东, 柯卫东,等. 慈姑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估[R].中国科协青年学术讨论会, 1998.
[15] 陈兵,杜静,冯翠,等. 刮老乌慈姑养分吸收和分配动态特征研究[J].长江蔬菜,2017(18):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