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饰”多角——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2018-05-19 09:29郑楚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角色班主任工作

郑楚君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在与学生交往中班主任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一个形象代言人,一个严厉的尊长,一个永恒的宽恕者,一个特别的朋友,以便更好教书育人。

【关键词】班主任 工作 角色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03-02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班集体形成的第一天开始,班主任便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处世风格,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扮演以下几种角色,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

一、一个形象代言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引导者,应该努力成为众心的归依。能否让学生认同并接纳自己,成为班集体的“灵魂”,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

在交往过程中,初次见面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具有认知上“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认知称为“首因效应”。但是,第一印象并非固定不变。所以,班主任在留给学生良好第一印象的同时,应朝着教师的“标准形象”不断完善自己,逐渐成为学生的心灵偶像。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偶尔失态总是难免的。这时,班主任如果敢于面对问题,并承认错误,将会赢得学生进一步的尊敬与认可。

塑造好“班主任”形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其形象去影响学生。每个人最在乎的赞赏和批评必定是来自他最敬佩或欣赏的人。当班主任成为学生的偶像时,有时候便可不怒而自威,其信奉的人生观、价值观则可轻而易举地深入学生心中。

二、一个严厉的尊长

老师向来以为人师表、和蔼可亲的形象而深得人心。但作为班主任,若要以牺牲严格管理为代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近学生的心灵,人性化的教育将得不偿失。人性固有的弱点导致不少学生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寻求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俗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种以讲情面去换取学生的“亲近”,最终只会造成学生纪律松散,班集体“无政府状态”。或许学生会感激老师的心软,庆幸自己又蒙混过关。但“慈母多败儿”,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无心向学,投机取巧,到头来影响他们一生,也使他们埋怨班主任一世。班主任要获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是要用对学生一生负责的严谨态度和自身人格魅力去赢得。谁又能说严厉的批评就不是一种爱的体现呢?谁又会怀疑一贯严格的要求不是为学生着想呢?在原则性问题上,心软只会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因此,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一视同仁,赏罚分明。严厉的班主任,严格的管理,才能培养为人正派,严于律己的学生。

三、一个永恒的宽恕者

宽容,紧承严厉而来,矛盾吗?不!学生犯错当然要严厉处治,但随后应该从内心原谅学生的错误,并期待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老师都容易犯错,更何况是学生。

我曾带着憧憬踏上三尺讲台,当时以为中学生应该是懂事上进、自觉勤奋。可现实中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和冲动无疑给我不小的打击。然而,我对学生的执着终于等来了学生的转变。尽管有的时候那种执着在当时被稱为单纯幼稚,但正是这种单纯的期待等来了春暖花开。曾经有一句话说:“无条件地相信难以置信的事,才是真正的信任”。同样,对学生真正的宽容与理解就是那无限次原谅和无条件的宽恕。

四、 一个特别的朋友

除了以上角色,班主任还要成为学生的“特别”朋友,所谓“特别”便是比学生的同龄朋友更成熟稳重。一个特别朋友,容易让学生打开心扉,倾诉心声,走出青春期的困惑。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因与其母亲怄气而离家出走。随后家人到处寻找,造成极大影响。事后该生虽知错却不敢上学,因为他不知道老师和同学将如何看待自己。得知此情况后我主动家访。在他家里我感觉得到他的紧张与懊悔。为缓解气氛,我微笑着说:“老师只是来告诉你这几天的作业,可别把作业落下。”接着开始指导他怎样完成作业。随后在两人的互动过程中该生慢慢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这时我才开始将话题转移到离家出走这件事上面。结束时,他带着释然的微笑对我说“谢谢您”。此后他的点滴进步,总是让我想起那次成功的谈话。个性张扬,自我为中心是现在中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各个都是演说家,却找不到一个聆听者。对此,要成为新时代中学生的“特别”朋友,应先学会聆听他们心声,在聆听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随后再对其错误加以纠正。

总之,塑造新一代的灵魂是一项既艰苦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善于扮演一个多重身份的角色,以便在这个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培育更多人才。

猜你喜欢
角色班主任工作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不工作,爽飞了?
班主任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