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洁晶
【摘要】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本文以2017年浙江省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设计为例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环境等三方面来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54-01
信息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2017年浙江省信息技术优质课上各市老师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巧设生活情境,增强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在这个大数据环境下,人们可以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如果学生对信息不敏感甚至置之不理,那么他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也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如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笔者觉得信息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巧设生活情境,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的信息敏感度。
教学设计一:《排序与筛选》
教师以平阳当地的空气质量作为课堂导入,现场使用学生自创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当场测试空气质量,从AQI值的范围判断空气质量。课前教师提供平阳近几年的空气质量及某天24小时时间段的空气质量等数据表。上课过程中,学生使用新知识排序和筛选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完之后总结产生该数据的原因。例如通过筛选学生发现早上8点左右以及傍晚5点左右的AQI值特别高,得出数据后分析原因可能是上下班车辆多导致的。最后课堂终极挑战:应用今天所学分析平阳空气质量,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分析:
信息无所不在,关键是需要学会观察和判断。这堂课以平阳空气质量为主线,教师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学生使用排序和筛选处理、分析数据,揭开数据背后的秘密。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这在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的细小,从而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二、判断、分析、总结,绽放思维之花
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软件的操作者,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对“计算思维”的培养。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形成方案解决问题,并能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教学设计二:《循环结构——For循环》
在课前教师下发温州大桥及灯带。学生动手将灯带装到温州大桥上,观察手上灯带的闪烁过程:一盏盏亮,亮到40盏又重复。用已学的流程图表示灯带亮的过程。发现顺序结构过于麻烦,从而引出了循环结构及循环变量的含义。从循环结构的流程图体会程序代码,在VB中编写该循环代码。学生达到简单的灯闪灯灭的效果后,挑战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有创意的灯光效果。最后教师总结,所有程序都是相辅相成的。视频展示城市灯光效果展现计算机程序的魅力。
设计分析:
学生在上课前就实际接触了温州大桥模拟闪灯实物。观察闪灯过程说说其规律,最终引出课堂知识。从真实问题引申出学科问题,最后再到学科知识,一步步揭开了灯光闪烁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判断、分析、总结。计算思维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教学设计三:《分支机构》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分支结构的流程图后,再解析生活当中的分支结构。展示智能垃圾桶、防近视提醒器、懂你的窗户,分別请学生说说其流程图。如懂你的窗户,当雨量大于200或者风力大于5级时会选择关窗,否则就开窗。
设计分析:
学生学会了分支结构的流程图后,教师引出先进的智能设备,用已学的流程图对智能设备进行分析。这一教学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将已学知识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技术的魅力,揭开了技术背后神秘的面纱。
三、数据、算法,认证数字化环境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身处于一个数字化环境中。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拥有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此次浙江省优质课评比的主题主要是数据和算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较好的认证了数字化环境的优势。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日常教学的点滴积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研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