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从性遗传、母性效应和伴性遗传

2018-05-19 09:31杨学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杨学芬

【摘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没有超出考纲范围的“新题”,在正式的大型考试中,时间非常紧张,遇到“新题”在心理上对学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思路不对,更会让学生自乱阵脚,所以,如何打一场有准备的仗,老师们在备课上要狠下功夫,需要研读更多的教材以外的专业书籍。

【关键词】从性遗传 母性效应 伴性遗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71-01

在高三教学中,笔者发现题目中出现过从性遗传和母系遗传的题目,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可能老师们以题讲题就过了,但是如果能以知识点的形式告知学生,可能在解题的时候学生能更加如鱼得水,信心百倍。

从性遗传中所涉及的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支配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在一种性别中表现,或者在一性别为显性,另一性别为隐性。例如,人类的青年时期秃顶,男性多见,女性少见。男性中秃顶对非秃顶为显性,而在女性中则为隐性,所以杂合体男性表现秃顶,女性则正常。在动物中,某些绵阳的角的遗传是从性遗传。

例:绵羊的有角与无角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一只有角公羊与一只无角母羊交配,生产多胎:凡公羊性成熟后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性成熟后都表现为无角。

(1)据此能否确定绵羊有角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从性遗传, 为什么?有没有为伴Y染色体遗传的可能?理由是?(2)某同学打算利用多只有角公羊分别与多只无角母羊杂交,判断有角性状遗传方式。请在上述事实的基因上,根据后代表现型完成推理过程。若____为从性遗传;若____则说明是伴Y染色体遗传。解读:(1)根据杂合体的雄性与雌性所表现的性状不同,还不能确定绵羊有角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从性遗传,是因为伴Y染色体遗传也有可能出现杂合体的雄性与雌性所表现的性状不同的现象。又根据一只有角公羊与一只无角母羊交配,凡公羊性成熟后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性成熟后都表现为无角,而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若为伴Y染色体遗传,后代公羊应全部表现为无角,后代母羊应全部表现为有角,与上述事实不符,所以绵羊的有角与无角没有为伴Y染色体遗传的可能。(2)多只有角公羊分别与多只无角母羊杂交,生产多胎: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公羊,则为从性遗传;如果后代公羊全部有角,而母羊全部无角,则说明是伴Y染色体遗传。

母系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如椎实螺的旋转方向,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进行自体受精。椎实螺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当一个右旋的雌螺与一个左旋的雄螺交配时,F1代为右旋,F2也全为右旋但当左旋雌螺与右旋雄螺交配时,F1全为左旋,F2则全为右旋,F1的表型正反交不同,是细胞质遗传的典型特征。但是正反交的F2个体都为右旋则不能用細胞质遗传来解释。对自交F3代观察发现,不管正反交,F3代个体中右旋与左旋都按3:1的比例分离,符合孟德尔一对基因在F2代的分离比例,表明螺壳的旋转方向是由细胞核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右旋(D)对左旋(d)为显性,只不过子代核基因型的表现型要延迟一代才表现出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应该在F2代出现的分离比推迟到F3代才表现出来?这跟椎实螺的受精卵卵裂有关系的,于是,无论子代的基因型如何,其外壳旋转方向总是取决于母体基因型。正因为如此,基因型都为Dd的正反交杂种F1由于母本基因型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表现型上的差异。同理尽管F2代的基因型发生了1DD:2Dd:1dd的分离,但表型仍受F1基因型(Dd)决定,结果都呈右旋。F2代的基因型要到F3代才能表现出来,见图所示:

由此可见,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看起来很像细胞质遗传,其实是母本基因型作用的结果。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差异,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综上,从性遗传和母性效应和伴性遗传,在遗传上都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但是生物体在发育中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所以表现型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性状,命题者在命题时并没有超纲,而是以变式的形式在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题目更加具有区分度和选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