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姚
在中国农村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背景下,40年前率先“摘牌”的广汉,再次站到了改革的潮头
2018年,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
40年前,中国改革号角从农村吹响,中国西南,四川广汉的金鱼镇、向阳镇率先起跑。
1978年3月,广汉率先对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1980年6月18日,向阳公社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挂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是全国首个撤社建乡,建立起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乡政府。自此,“改革第一乡”在全国叫响。
40年后,中国农村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期,“敢”字当头的广汉开启了又一场田野变革……
向阳镇土地肥沃,又有得天独厚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全县80%的农田旱涝保收。然而优质的地理优势并没有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丰衣足食。“改革开放前,向阳理应是富庶之乡的好地方却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反而长期一穷二白。”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曾说。在成立人民公社的20多年时间里,青黄不接时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到外乡去借粮,不少人挣扎在温饱线上。
作为地方官,常光南看到老百姓生活困苦而无力改变现状,十分愧疚,也在寻求脱困的途径。于是,他向上汇报,后经时任省领导的批准,向阳成为改革的“试验田”。
在向阳镇改革开放陈列室内,摆着两块牌匾,一块是“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在它对面是“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廣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这块牌匾就是出自我父亲之手。”钟敏是时任广汉县向阳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钟太银的女儿,她为我们讲述了这两块牌子的故事。
1980年3、4月间,父亲钟太银的行踪就变得有些诡秘。有一天,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家的父亲突然回到家,二话不说,向钟敏的母亲抛出两个字,离婚!并且提出不要孩子。
随后的两个月间,钟太银都住在公社没有回家。
其间一天,钟敏的哥哥到公社叫父亲回家吃饭,他看见父亲的休息室没有关门,直接推了门进去,还没看清父亲在干什么,就被父亲转过身打了一巴掌轰了出来。
当时年幼的钟敏还不太明白离婚的含义,只是知道自己被父亲抛弃了。
1980年6月18日,是一个极平凡的日子。向阳公社的社员们早早就出了工,他们经过公社门口时,还看见人民公社的牌子端正地挂着,中午回家时,却惊讶地发现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
这时钟敏才知道,当初父亲“抛家弃子”的原因是担心这件“壮举”失败后拖累家人。“那两个月,父亲躲在村公社悄悄做这个牌子,他背负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回忆当初,钟敏不禁哽咽。
向阳镇的“换牌”是全国首个撤社建乡,建立起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乡政府,可以说,向阳这一“摘”,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摘牌后的向阳乡政府推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迸发,“粮食多到装不下”。同时,粮食的丰收为向阳镇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以镇办油厂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出现,拉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其发展水平曾一度走在全国前列,被评为“中国乡镇之星”。
向阳女婿张高忍是向阳镇改革的经历者和收益者。当兵前,张高忍在老家吃不饱饭。1981年,他复员后来到向阳,此时的向阳已经家家谷满仓。
“吃不完后还能卖钱。”就这样,张高忍靠着勤劳,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新生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这股改革浪潮中,张高忍不甘人后,成为了改革的弄潮儿。1993年,他看准市场,大胆向亲戚借款,开始发展苗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9年时,他再次举债,依托苗圃开起了向阳镇第一家农家乐,如今农家乐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说起一次次举债的风险,张高忍说得很朴实:“肯定有担心,但我是亲眼看到向阳的变化,我对向阳有信心。”
在向阳,张高忍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改革的亲历者,还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改革给他们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他们迎风而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0年前后,随着国有体制改革的进行,市场化程度加大,向阳镇借助改革的先行和区位优势,目前已形成食品制造、电气设备、高端造纸三大支柱产业,拥有企业21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28家。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农村供给侧的推进,向阳镇又在土地上做起了“文章”,发展鲜花种植、农业+旅游业等产业。2016年,三界村开始发展鲜花种植;2017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三界村的种植品种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种植野花,并在浙江收购商收购时,卖出一朵一元钱的价格,总收入达千万元。
“深化改革”于广汉,一直处于进行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到科技,广汉“探索创新”的坚实步伐未曾停歇过。
在向阳乡完成“摘牌”改革壮举30余年之后,2014年4月,广汉成为我省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农村集体资产股改第一枪在三水镇友谊村打响。
三水镇友谊村地处易家河坝青白江、石亭江和绵远河三江汇流处。多年前,还是小渔村的友谊村把水塘零散地承包给部分村民,发展起了禽畜养殖,但由于养殖的是普通鱼类,经济效益低。
2014年7月,友谊村在清理、核实村集体资产,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友谊村集体资产量化总值1521万元,村集体持股29.11%,剩下70.89%的股权则采用人人均等的方式直接量化到3594名村民头上,每人享有3000元的股份。
“改革最大的阻碍是成员资格确认,经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了‘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以2014年8月31日24点为界线,新生儿不再添加,去世的人也不减掉。”友谊村村支部书记邹顺明说。
股改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产权,通过农村产权联网共享交易系统这个平台进行公开统一发布和竞价。鱼塘是友谊村的核心资产,过去内部竞标,鱼塘租金大概是五六百块钱一亩,通过广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最高的达到25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大幅提高,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友谊村固定资产增加了341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改善。如今的友谊村已不再是旧时渔村面貌,从基础设施到产业规划实现了全方位升级:前年刚铺的村道宽阔平整,色带植物绿化大幅提升了村子颜值。更重要的是原先零散的鱼塘统一规划后成为大大小小的渔家乐,垂钓成了游客的主要娱乐项目,不仅如此,友谊村还建成了国家级塘钓比赛基地,目前已经承办了60余场各类国家级钓鱼赛事。
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当地旅游业实现了提档升级,不仅价格得到提升,还吸引了大量人气。村民文华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承包鱼塘养殖,但收入微薄。村里股改后,他竞标到9亩鱼塘,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渔家乐,说起股改后的变化,文华仲难掩喜悦:“现在周末平均每天收入都能过万元。” 除了文华仲,从改革中获益的还有当地村民,现在,他们依靠旅游就近打工也能让荷包鼓起来。
感受到改革的巨大红利,广汉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通过改革转变了生产方式,释放生产力,从而打破阻碍发展的壁垒,可以推动新一轮发展。继2014年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改之后,乡村振兴战略又给这片改革的热土指出了新方向。 对广汉而言,在改革这场永远不会落下帷幕的大戏中,只有踩准每一个鼓点,才会勇立于改革的潮头。发展不止,改革不歇。如何持续深化改革,并依托改革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正考验着当地党政“操盘手”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