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何教授:量子信息学和重金属乐

2018-05-19 03:01燕子
莫愁 2018年14期
关键词:信息学中山大学吉他

文/燕子

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虽不完全似预期,却也无比美好。

严谨的教授

出生在北京的何广平,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一直沉浸在自然科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随父母移居广州后,何广平高考时以全市第八名的成绩进入中山大学物理系学习,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博士后留校任教,人生路按照规划前行。

学生们都很喜欢上何广平的课,生涩难懂的物理题往往被他讲得生动有趣。教学之余,何广平并没有丢下对量子信息学的研究。半夜12点,他的科研生活才刚刚开始,只有在寂静的深夜,他的思路才会更活跃更清晰。迄今为止,何广平已经发表SCI论文30多篇,出版了一本《通讯量子信息学》以及获得一些科技创新奖。多少个清新的早晨与他交错而过,沉心研究一夜的他为了不影响当天的教学,必须抓紧时间补充睡眠。

与对待教学的严谨一样,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何广平也都尽力做到详尽细致。翻开他的日程表,上面写了未来三天的活动安排,同时,他又设想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再详细列出A、B、C三种选择。在意大利做访问学者期间,何广平利用周末去米兰旅行。火车票在六个小时内可以通用,何广平安排的行程包括穿过威尼斯、贝罗纳,几点钟在景点游玩,几点钟去吃饭,几点钟赶火车,时间充裕需要增加哪些节目,时间紧张需要取消哪些活动。拿着这张详尽的旅游图,他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旅行。

何广平不喜欢计划好的事情有任何临时变动。有一次,老同学从外地来广州,想见见他,特意订好午餐后,打电话邀约。虽然当时并没有任何着急的事情,何广平仍然一口回绝了同学的邀请。他讨厌没有计划的生活,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会让他抓狂。

然而,一段快闪视频在中山大学学生中流传,通过网络,学生们才发现,何广平原来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重金属摇滚乐队“暗疮”的主唱,这让学生们惊讶不已。

疯狂的歌手

自嘲“野路子”出身的何广平对音乐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狂热。六七岁时,何广平第一次接触摇滚。那时北京的家里没有电视,何广平也不喜欢爸爸妈妈买来的玩具,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成了他唯一喜欢玩的东西。他扭开收音机收听里边的各种声音,一次不知把旋钮转到了哪里,收音机里传出一阵奇怪喧闹的音乐,后来,何广平才知道那是一首英文摇滚歌曲。“那种音乐太震撼了,我真的喜欢那首曲子。”虽然当时的何广平并不了解这就是摇滚,但摇滚的种子从此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来到广州后,何广平在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吸收着不同于北京的文化特色,也在这里寻到了他多年来要找的东西。他从各个渠道搜集摇滚乐的磁带、CD,拿回家一遍遍播放、聆听。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何广平在摇滚乐里找到了共鸣,他认为音乐就该如此疯狂,生命也不该一路沉寂。

一次,收听格莱美的颁奖典礼后,何广平才知道摇滚还有许多细分,其中有一种“死亡重金属”。那种从后腔用尽气力吼出来的声音,像是对死亡的一种抗衡。这种音调深深地吸引了何广平,从此他开始钻研重金属乐。

何广平听摇滚乐入了迷,便有了一些想法,他找到几个废旧计算器,仔细聆听每个按键不同的发音,反复地摸索,然后通过不同按键的发音组合出简单的乐曲。

摇滚乐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叛逆和不安分,这份叛逆滴落在何广平心中变成了坚定与执著。上大学后,何广平已经不再满足做追星族,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他利用所有课余时间去找寻关于摇滚的书籍;为了练习吉他,上课时他都在桌下偷偷“指练”。两三年的时间,对乐器一窍不通的何广平愣是凭着一腔热爱掌握了吉他演奏、声学、乐理知识和作曲技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原创摇滚乐队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大众视野。听了他们的演唱,何广平内心蠢蠢欲动:为什么我不组建一个乐队?何广平写了一张招募令,贴到了中山大学人流量最大的食堂里,并为自己的乐队起名“暗疮”,意指不讨好、不媚俗。然而,何广平足足等了一个月也没有一个同学来报名。无奈之下,他开始给喜欢音乐的同学“挖坑”“下套”:没有贝斯手,他苦口婆心说服弹吉他的同学阿来改弹贝斯;没有鼓手,他鼓励一个喜欢摇滚的同学加入……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练习,“暗疮乐队”初显雏形,在同学与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在各大校园巡回演出。

1998年,留校任教的何广平以何广为名,正式组建“暗疮乐队”,成了广州这个前沿城市里重金属音乐的开路先锋。何广平和他的乐队成员被称为“南国一霸”。

白天,他是中山大学温文儒雅、以教学严谨著称的量子力学教授何广平。晚上,他是酒吧酷炫灯光下疯狂嘶吼的重金属乐队吉他手兼主唱。教授与歌手,何广平用20年的独特经历演绎出了两段极致的生活,一动一静,各自精彩。

令人愉悦的调和

在何广平的生活中,音乐与科研是两个完全不相交的世界,在学生们眼中,他只是物理系教授;而在他的歌迷眼里,他也只是一名摇滚歌手。20多年来,他一直小心拿捏着两种不同身份,不相互掺杂,以一颗纯粹干净的心做这两件喜欢的事情。

如果说何广平的科研、教学生活是一部缜密的计划书,完美得无懈可击,那么重金属乐就是这部计划书里的X因素。X因素通过不断创新,带给何广平无限惊喜,通过物理公式运算加上合理的音节,生生不息的音符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何广平觉得,音乐与科研都像是被遗留在了孤独的星球上,却又难得的恬静。有时物理研究遇到了瓶颈,恰好赶上一场演出,他就会放下一切杂念尽情嘶吼,酣畅淋漓的演出结束,未解的难题或许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工作中遇到的拦路虎也因此被一一击破。狂热的音乐释放了他的激情也释放了压力,这让他在研究量子信息学的领域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

何广平早年创作过一首歌曲《孖生兄弟》,表达了一个人身上有两个不同的自己,既互相压制,也互相鼓励。虽然在生活当中他将两者明确区分,但是在他的心中,音乐与科研早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对梦想的执著和对科学的敬畏,何广平说这两者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调和。

白天,在中山大学逸夫楼的教室里,身穿蓝色牛仔裤、棕色运动鞋的何广平将一头长发紧紧束起,他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教棒,用一口圆润的京腔细致、耐心地讲解着艰深的赫伯德模型函数。晚上,在酒吧酷炫的灯光下,何广平立在舞台中央,快速地拨动琴弦,披散的长发前后甩动,低沉的嘶吼结合了猫王和但泽乐队的后移发声方式,那是属于他的表演,是他的“死腔”发声方式。一个现场听过何广平演唱的观众,形容那种声音似火山岩浆的喷发。

何广平至今单身,没房没车,他用积攒多年的钱买了15把吉他,他说:“在音乐世界里,拥有15把吉他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一大笔财富。我曾经幻想过最好的生活就是白天跟着大Boss做实验,晚上戴着面具在酒吧里唱自己喜欢的歌。现在这一切发生在眼前,虽不完全似预期,却也无比美好。”

何广平

猜你喜欢
信息学中山大学吉他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多发性肌炎的关键基因及发病机制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荨麻疹的关键基因及分子机制
我的吉他之路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自己做吉他
于幼军 回归“书生”
自己做吉他
实现真正的融合,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