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2018-05-18 11:39段鹏思
读写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德育

段鹏思

摘 要 教育贵在紧跟时代,独辟蹊径,自成特色,体现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人生理想、信仰与价值导向以及科学知识的探索路径。因材施教,贵在因人制宜,锐意改革,探索创新,始得其法,教得其法。

关键词 因材施教;德育;教得其法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004-01

一、课前要做到三读

(一)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二)读学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读课型。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二、课时要拿捏好三个距离

(一)拿捏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

(二)拿捏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三)拿捏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能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題的内驱力。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课后做到三清

(一)清批改。作业的批改检查,一定要批改及时,讲解及时。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就需要老师做到对学生的作业本个个清、天天清、本本清。当然不同层次的孩子作业也必须有差异,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完成。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清辅导。课堂上十分注重后进生的辅导,除了课堂提问偏向他们,每一次的尝试、仿练都以他们的结果为主,反馈时我每次都让做错题的学生站起来,这样就可以很快发现有几位学生还没有掌握,如果人数多了,我会让学生再仿练一道,这样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就非常到位。由于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大大减少了我的课外辅导时间。当堂练习还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上课精力比较集中;二是还能对后进生个别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后进生的作业动向。学生的作业质量高了,又减少了我的课外辅导时间。

由于我在课前已经把学生作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做了预设,减少了错误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减少讲评作业的时间。

(三)清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除了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反馈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一是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二是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统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这里我错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再犯同样的错误”,又便于老师收集错误,明确错误在哪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因材施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除了强调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启动学生的心志,诱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就必须顺着学生生长、发展的趋势,及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避免“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之不刑”的结果,收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010.8重印)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龚春燕与创新学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010.8重印)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德育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德育出希望之花
卷首语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