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学情和考试本身的功能要求,独立编制试题、组合试卷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命题
一、 初中历史命题的基本原则
1. 试题命制要立足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要求,体现课程标准的基础性。试题命制应突出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基本历史发展线索和结论的考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础性。
2. 力求遵循能力立意原则。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和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历史命题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史实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选择、概括、归纳、比较,能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图表、并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能简明扼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能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等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从而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关注学习过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3. 试题命制要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新课标明确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 初中历史试卷命制的方法与技巧
1. 从宏观上来看,试卷命制应先编制非选择题,后命制选择题;先定考点,再找材料、设问题(必要时可以使用《试题命制双向细目表》)。
2. 从各地中考命题趋势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重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尤其是非选择题更趋向于材料解析题;例如:宿迁市2014年和2015年中考题的最后四个非选择题都是材料解析题(或材料问答题)。
3. 从具体操作环节来看,试卷命制的关键(核心环节)就是搜集材料。
(1) 命题(情境)材料包括时政要闻、古籍文献、近现代史学著作、历史纪录片、对联、广告台词、民谣、歌词、名言警句等方面的文字摘录,历史图片、图表、漫画等。
(2) 命题材料的积累、搜集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 广泛涉猎成题(尤其是各地中考题),从中寻求灵感、收集材料。但是,这种方式不是教师命题能力提升的长久之计,因为依据成题中的材料要命制耳目一新的好题是不现实的,很难做到创新,充其量只能是改造。
② 快速浏览近期时政汇总,找到与考点有关的时政要闻作为命题的情境(切入点)。例如:
(2015·江苏扬州)7.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是()
A. 1936年12月B. 1937年12月
C. 1938年12月D. 1939年12月
③ 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储备材料。广泛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試想一下,如果每天、每年我们总是围绕教材、教参、教辅三本书转,时间一长,能不“蓦然回首,我已落伍”吗?我们不仅要阅读,而且要会阅读,平时看书时既要带着问题,更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捕捉试题编制的信息源和创作源;并做有心人,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备用。
4. 非选择题命制具体步骤:
(1) 选好主题、定好考点:每一个材料题和问答题应该力求就是一个学习主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点堆砌。
(2) 选好材料:通过材料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材料的选取既要力求新,更要具有典型性,材料的内容和观点应与现行教材相依托(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使学生既感觉无形,又感觉有影(指通常在材料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必须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整体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3) 选准问题设置的切入点: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要求直接反映了试题的难易度,切入点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本学情,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试题的质量和考试的效果,因此选准问题的切入点也十分关键。
三、 初中历史命题需关注的细节性问题
1. 在命题材料的使用方面,对于引用的文字材料(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应该使用楷体字体,并要用破折号说明其出处;对于试题中引用的非教材上的文言文材料要进行注释;对于试题中采用的非教材上的图片,一般要进行文字说明。
2. 考点分布要均匀,尤其要杜绝考点重复现象;同时前后要呼应,要尽量避免题干和选项中出现答案的泄露和暗示。
3. 情境创设、问题设置与表述要力求严谨,尽量避免以下现象:
(1) 设问不准确(严谨),答案不唯一。
例如:“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是一位学者对20世纪20年代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特点的高度概括。那么下列能体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史实是()
A. 英国宪章运动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该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C;但是,D选项“十月革命的胜利”难道就不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表现?不仅是,而且是成功实践。所以这题的问法应改为“那么下列能体现‘社会主义最早由理论到实践的史实是?”或“那么下列能体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成功实践的史实是?”
(2) 只见教材、不见整体,主观臆想。
例如:(2001·莱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 陈独秀B. 李大钊
C. 胡适D. 鲁迅
该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B;命题者命题时只见教材,不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整体全面史实;其实,当时,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而且,陈独秀后来很快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既然是这样,难道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不突出吗?到底是陈独秀突出还是李大钊突出?真是不好定论。这题应改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是?”
(3) 问题表述存在歧义。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巨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A. 都江堰的兴修
B. 变法的实行
C.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该题是我校期中考试时本校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教师命制的单项选择题之一,提供的参考答案是C;很明显,命题者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问题的表述存在歧义,导致不少学生选D。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2015年宿迁市历史学科中考指南.
作者简介:
邓庆道,江苏省宿迁市,江苏泗阳致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