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提升语文教师pck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8 10:20张迎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3期

张迎春

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隐藏着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情境的创设,以及能否将学科知识灵活有效地转换为学生能懂的知识等情况,教师“实际教的”与“想教的”经常是冲突的、矛盾的。这种情形说明课堂上教师独有的隐性知识,决定了教师“这样教”的教学行为。“pck”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教什么,怎么教,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实施教学的策略、方法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知识。

基于上述分析,应当关注教师的知识转化行为,促进教师的pck发展。而课例研究就是聚焦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对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与转化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课例研究中提升教师的pck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一、诠释:透析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是传统公开课的创新形式,是教师积累经验、受到啟发、提升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中的“课例研究”是指从pck的视角把 “课例”作为研究对象,从活动中提升教师的pck,使教师真正知道“教什么”“ 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理据认识,从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

二、审视:解析课例研究的背离

传统的课例研究程序就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它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搞简单的五个统一。活动时,基本是骨干教师一人备课,做“主唱”,其他人“补充”,集体模仿,形成教案。教师们并未平等参与,真诚表达。虽然对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认知,但最后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却几乎一样。对比教案和课堂教学行为,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与“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据”,基本没有关联。有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不满意,但依然按照教学设计行走课堂。目前,这种课例研究模式在教研活动实践中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三、阐释:探索课例研究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提升教师pck的课例研究与传统的课例研究有不同的地方,是一新视域。它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为分析焦点,在Pck结构框架下对于教材、学情、目标、评价、策略、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主题,提高教师对“教什么”“这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理据认识。每次活动邀请两名学科专家全程参与到共同备课、课堂教学、反思等活动环节中,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pck。现以《三顾茅庐》为例,阐述实践过程。

1.选择课例内容

几位老师提出平时不大愿意选择《三顾茅庐》这样的课文做公开教学。认为这类课文不好讲,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学生往往只有表面的认知,经常是越讲越讲不清楚。于是把它作为研究课例,教师各自研读文本,设计教案,选出一位教师做第一次上课。

2.确定课例主题

(1)分析文本,确定内容。听课后研讨文本特征: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应该教什么?老师们从文本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特征进行了几种描述,一致认为教学内容应集中在二点:一是品位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形象。二是抓住细节描写,学习写作手法。

(2)用表检测,研判学情。专家认真聆听发言内容,分析老师们“教什么”的理据,与教师共同设计学情检测表,研判学情。

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老师们认为学生把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并不困难,但学生对文章的写法半知半解,这是难点。

(3)确定主题,形成教案。根据学情,专家教师重新分析文体特征和教学方法。专家引导:这是一篇经典名著小说,每个细节都十分传神,小说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阅读名著,往往要走进那些细节,体验其中的魅力。老师讨论后把课例主题确定为“经典名著小说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认真品味那些精彩、考究的细节,体会到经典名著的细节魅力。”教师依据文体特征和学情设计修改教案。

3.观察课堂教学

第二次执教是为了检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听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透视教学的本质,做好观察表和课堂实录。

4.专家引领研讨

(1)专家提供思路,集体讨论案例。讨论伊始,专家说明要沿着“这篇文章的教学终点与教学主题是否一致”、“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思路进行。最后教师一致认为对比前后两节课相同内容的教学案例可看出小说的“有关抓住细节描写,体会细节魅力”的主题得以展现,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学会了写作手法。

【案例一】:执教者原有pck形成的教学设计

师:请你们认真品读这段话,圈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

生:下马步行说明他对刘备是十分尊重的。

生:我从恭恭敬敬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十分尊敬的,态度虔诚。

师:你读出恭恭敬敬的感觉吗?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过去说明怕吵着诸葛亮,小心翼翼,可看出他的真诚。

生:从半晌工夫、 一个时辰可以看出刘备在外很长时间,等人是最难受的,可见诚心。

师:半晌工夫是多长时间?一个时辰呢?(学生回答)

师:的确,刘备的诚心诚意通过这些词能看出来。自由练读,读出真诚。

【案例二】:执教者新pck的加入(共同备课后)

师:前面的学习,我们明白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现在请大家认真品味这段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把它圈画出来。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来。刘备下马步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生:从轻轻地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这些词看出刘备怕吵着他,惊醒他,影响其休息,可见他把诸葛亮看得有多重要。

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可以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恭恭敬敬就是很尊敬别人,态度非常好。

师:对。恭恭敬敬是什么样子?

师:对!这就是恭恭敬敬。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别人的恭恭敬敬?

师:说得好!刘备当时是什么身份?

生:刘备是刘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不是普通人,地位高。

师:课外搜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诸葛亮呢?

生:普通百姓。

师:地位高的刘备竟然对地位低的普通百姓恭恭敬敬,这说明什么呢?

生:刘备是真心邀请诸葛亮出山。

生:刘备非常尊重人才,所以诸葛亮感动了。

师:谁能读出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师: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

生: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说明刘备等了好长时间。

师: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刘备恭恭敬敬地等了两个多小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诸葛亮不出山我该怎么做?

生:我一定要把他请出山,他绝对能助我一臂之力。

师:都是刘备的知己。当诸葛亮醒来时,发现早已等候多时的刘备,会怎样想?怎样做?

生:太有诚意了,刘备定会是个好主公。

生:我只是一介草民,怎能得他如此对待?好!我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刘备的诚心。

师:这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的?

生:抓住刘备的动作来写的。

(2)专家提出建议,教师三改教案。专家根据教师展现出的pck,说出自己的建议: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要融入评价知识、情境和环境知识等方面的pck,再次修改教案。

5.得出活动结果

执教者和听课者分别写反思。反思本次课例研讨活动相比以前在方向、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学设计中有哪些新pck形式因素的加入,写出真实感受。

虽然提升教师pck的课例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课例研究活动是从教学实践的具體问题出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能够以文本的体式特征和学情为出发点,依照“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理据进行多次认知与行为的调试,必然会慢慢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重塑”了自己的pck。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