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记者 胡静 实习记者 刘锦鑫
这些在平凡中求索的“匠人”,或许一生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作品,那一个个百年工程,终将被铭记、被赞扬。
“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这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匠人》一书中的名言。
而将建筑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于细微之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科技、创新、环保、高效的不断探索,是建筑人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
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A1工程项目经理宁卫东便是在这条工匠之路上默默前行、不断求索的一名“匠人”。
宁卫东是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1工程项目经理,1994年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建筑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建筑人对党的承诺。
1994年7月,宁卫东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自此他的建筑人生画卷徐徐展开。
毕业以来,宁卫东从基层做起,从技术员到工长,从副经理再到项目经理,先后参与建设招商宾馆,曙光小区群楼及小学、会所等配套工程,回龙观G09住宅小区,华为科技园等工程。此外,宁卫东参施的所有工程均获得北京市文明安全样板工地称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宁卫东主动请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加安置房援建任务。面对施工作业环境没水没电、地形状态复杂等挑战,他创造性地提出打通南北向主通道作为施工运输生命线等举措,每天紧盯现场协调解决劳动力和材料供应,优质快速完成援建任务,受到北京市及城建集团的表彰。
2010年10月,北京市委办公用房修缮改造工程启动。该项目任务重、工期紧,他带领项目团队团结一心,努力拼搏,最终于2013年底保证工程如期竣工交验。该工程获得“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2012年度“国家钢结构金奖”、“北京市绿色施工文明安全样板工地”、“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等荣誉。
2016年1月,宁卫东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1工程的项目经理,他深感肩上的使命和责任重大。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拓展城市新空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A1工程是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工程体量最大、工期最紧、任务最重、政治性最强的工程。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宁卫东再次迎难而上,满怀激情地挑起了这个历史性千钧重担。
他带领的A1项目团队自2016年1月15日进场后,面临着各种困难。
宁卫东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场地平整绿化、围挡搭建等前期建设。同年10月14日开始结构施工后,他更是每天吃住在工地。现场4.9万吨钢筋和29万方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宏伟建筑、6000名将士日夜兼程地鏖战……繁忙而不失秩序。
2017年1月9日,A1工程顺利通过了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第一次验收。2017年1月14日,A1工程完成了最后一斗混凝土浇筑,A1工程主体结构封顶,项目部仅用了92天时间就完成了31.9万平方米的主体结构施工,最快时达到4天一层,每天完成近600万元的施工产值,打破了北方冬季土建不施工或慢施工的惯例,创造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4天一层的浇筑速度,在施工的黄金季节完成都非常困难,更何况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而自此“A1速度”也成了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
在宁卫东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对于自己领导班子的整体要求。作为项目管理者,宁卫东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论严寒酷暑,用心勾勒工程建设的美好蓝图。
宁卫东说:“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做到时刻和团队在一起是最好的动员。”从入行以来,他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都会独自去施工现场转一转。早上上班前、中午午休时、晚上下班后,一天转两三趟,尤其中午转现场,几乎是日课。“中午转现场是我多年来的工作习惯,这是安全事故易发时段。工人认为午休时间不长,过一会儿就回来作业了,往往设备操作会不严格按照规程去做。我发现就给指出来,提醒他们,以确保工程施工万无一失。”宁卫东说。他的这个“转场”习惯,让他对工地的每个角落、每项进度、每个问题的苗头都了如指掌。
2016年9月施工高峰,挖土、剔桩头、渗透结晶、做防水和保护层,十几道工序,分包之间出现了配合困难。宁卫东立即召集工长、分包经理等人员,中午11点半在他的办公室开调度会,从此每天中午11点半组织生产调度,持之以恒。
同时,他在作业面建立了“党员责任区”,将项目部22名党员编入了工程的三个栋号。让每一名党员在施工现场都能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接受群众的监督。
虽然宁卫东的家就在北京,可是他一直坚持吃住在工地上,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春节,宁卫东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2017年2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A1工程视察,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握着宁卫东的手,殷切嘱咐宁卫东和副中心建设者们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将北京副中心建设成为蓝绿交织、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虽然现在A1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已经完成,并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行业奇迹,但是工程一天没有按时保质保量交付使用,宁卫东就丝毫不敢松懈,他牢记总书记重托,坚守党员标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对于宁卫东来说,没有什么比保证眼前的项目完美竣工更重要。因为,这不仅是宁卫东对于业主、对于企业的承诺,也是他对自己20年来心中梦想的坚守。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质量发展”成为频频提到的热词。质量竞争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宁卫东看来,建筑质量安全是建筑从业者的职业底线,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最严苛的眼光、最严格的标准确保“零差错”;作为管理者要践行工匠精神一定要做到精细化管理,确立量化概念。
在宁卫东办公室的墙上,长期贴着一张工程平面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单人床+工程平面图”是这位项目经理的办公室标配。1997年,宁卫东在中央财经大学工程当项目主管时,将单人床搬进了办公室,白天在工地上指挥施工,晚上在平面图上描画施工进展。后来,他到哪里,单人床和工程平面图就到哪里。
在A1工程的工程平面图上,每打下一根工程桩,宁卫东就用绿笔画上一笔;每绑扎一处钢筋,他又描上蓝色;打完一块底板,就多一道黄色;每浇筑一块混凝土,则要绘成红色……一道工序一种色彩,最终叠加成一张浓厚的工程彩图。工程现在已经进入装修阶段,每一步楼梯,每一个走廊,每一个卫生间,细到每一个马桶,都在图上有所表现,这不仅让宁卫东自己心里有数,同时他也要让参与到建设中的每一个建设者,心里有数,成竹在胸。
工匠精神在于精益求精,更在于科技创新,科学策划管理。
在入场前,宁卫东团队就开始了涵盖现场策划、人员策划、进度策划、质量策划、安全策划等在内的整体项目策划。他们坚持超前谋划,依据施工面积将工程划分为4个施工区,地下结构分为61个流水段,地上结构调整为39个流水段。按照节点安排,在施工现场设立8处钢筋加工厂,精确设立每一处混凝土浇筑点、材料运输循环路,形成场内运输施工的有序循环。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宁卫东团队依托北京城建集团的智慧建造体系将现场规划精确到公分,将节点进度安排精准到分钟。组织搭建BIM5D管理平台,BIM系统不仅模拟出结构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及物资材料供应,还为装修阶段的材料选用、色泽设计,机电安装时的管线碰撞提供了基础数据;现场架设40多个摄像头,对施工作业面实现360度全覆盖监控,将视屏监控连接至手机,方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现场的情况;采用高精度GPS测量定位系统,迅速精确定位每一根工程桩的位置。
宁卫东坚持安全第一,在施工现场17台塔吊上安装防碰撞监视设备,确保群塔作业安全;所有参施工人必须参加安全帽撞击等体验式安全培训,全面掌握防护技巧方可入场施工;在北京大型公建中最先提出采用钢板网防护,钛蓝色的钢板网为工程施工扎牢安全防线,严格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各方面。
在宁卫东的带领下,项目全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荒地上披荆斩棘,92天时间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任务,以最快4天一层、每天完成600万元产值的效率创造了令人惊奇的“A1速度”。
从中央财经大学、曙光花园、华为环保科技园、汶川地震灾区安置房援建任务,到新、老两座市委大楼工程,20年来,宁卫东凭借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和果敢睿智的魄力,参与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给宁卫东带来的则是更大的责任。
宁卫东认为,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叫团队。宁卫东虽然自己不回家,没有节假日,却时时想着要把项目上的干部职工照顾好。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他为项目部的工人宿舍楼安装了420台空调,并装上了烟感喷淋系统,还建了理发室、洗衣房、娱乐室等,为干部工人提供了舒心的环境。
为了让员工有更多获得感,每到过年过节都会组织员工们聚会。赶上员工的生日,项目部都会组织员工一起过生日,努力让所有人在工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
未来,宁卫东希望能继续为行政副中心建设出力,并让自己业务部的青年骨干得到锻炼,争取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肯吃苦、敢担当的项目管理人才,把北京城建的管理模式、思想作风永久传承下去。
建筑行业有句老话,叫五湖四海遍地是家。对于宁卫东来说,当精力更多地在照顾工地上的大家时,自己的小家就不得已疏忽了许多。
从A1项目开工两年以来,宁卫东几乎每天都住在办公室,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谈到家人,铁骨汉子不由得柔情似水,“这些年亏欠他们太多,2008年去汶川抗震救灾时,我爱人已经怀孕五六个月了,没有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陪伴她,我觉得十分对不住她。孩子今年已经9岁了,这些年只带她出去玩过一次,很少有时间陪伴她,在孩子幼少阶段没有陪她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宁卫东的语气有些颤抖,但只一瞬他又恢复了一贯如常的笑脸和坚定,“既然选择做这一行,就要甘于付出,甘于承受他人不能承受的心酸,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中踏实工作,取得的各项成绩,一个又一个工程的完美竣工,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属于每个人的道路,都在每个人的脚下;属于每个人的历史,都在每个人的身后。《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从古至今,建筑人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涌现出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宋代李诫、明代冯巧等一大批建筑工匠,甚至还出现了“样式雷”“山子张”这样的工匠世家。然而,更多的则是像宁卫东这样的普通建筑人,他们怀揣一颗匠心不懈追求,带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这些在平凡中求索的“匠人”,或许一生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作品,那一个个百年工程,终将被铭记、被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