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信用服务市场不发达,服务体系不成熟,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机构公信力不足,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缺失;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政务诚信度、司法公信度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等。
很显然,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信用是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合理的期待或信赖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信守承诺的称为守信,不能信守承诺的称为失信。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信用是一种比我们的物质财富更加重要的财富,物质财富可以通过加工制造等方式生产出来,但是,信用的缺失会使我们创造的财富丧失殆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信用可谓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所以,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那么,我们如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本期杂志刊登的《信用体系建设 稳步前行》将和读者共同深入讨论这一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