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俊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本文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针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河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契合点,提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为基础的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中原经济区;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2-0158- 03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2012年,《中原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原经济区也拥有了纲领性文件。中原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中原之魂。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能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这就要求加强国际交流,见贤思齐焉。因此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较宽知识面的翻译人才,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满足区域建设的需求成为迫在眉睫之任务。
一、中原经济区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河南省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河南每年承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有数百场,在会议旺季,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口译人才,经常需要从外地调入。因此,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的外语翻译专门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已经成为限制中原地区经济、贸易发展、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与交流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我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制约了我省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思路。
那么中原经济区发展对翻译人才具体要求如何?基于此问题,本研究设计共包括20个问题的凋查问卷。凋查对象来自企事业单位和公司。65%调查对象从事笔译工作,其他是口译工作;63%凋查对象是长期翻译+专职翻译,25%是长期翻译+兼职翻译,其他是临时翻译+专职翻译;调查对象从事翻译的领域很广,18%是外事外交类,26%是文教类,15%是科技类,29%是经济类,5%是实用类,其它占7%。凋查问卷共发放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7份,之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经调查分析:(1)毕业生翻译实践极为欠缺,其次是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心理素质等。(2)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排序: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丰富的翻译实践,熟练运用翻译软件,良好的汉语能力,宽广的知识面等。(3)课程设置重要性排序: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外文化相关课程,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基础知识课程等。(4)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排序: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实地翻译,结合翻译软件等。(5)翻译培养模式的建议:开设中西方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翻译软件技能,参与翻译实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进具有扎实翻译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翻译教师。
二、河南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经过调查,目前河南省共有12所院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分别是: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黄淮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8所,分别是: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归结如下:(1)翻译专业多关注语言本身及语言转化技巧,培养的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专业知识,无法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2)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缺乏培养特色,很少涉及金融、物流、管理、经济等快速发展学科,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翻译人才的需求。(3)翻译课程设置中存在实训时间少、形式单一和实训经费不足的问题。(4)河南省各院校从事翻译教学的专任教师知识构成简单,缺乏物流、金融、企业管理等发展较快的专业知识及翻译实践。(5)河南省院校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形势下翻译研究敏锐性不足,缺乏对翻译人才定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
三、构建适应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针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河南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契合点,提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导向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务。培养目标明确、科学,后续工作才有实施的效度、信度、意义和价值。当前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設和发展需要“专业业务能力强+翻译能力中等”的一般翻译人才和“翻译能力极强+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高级口笔译人才。前者可以满足各层面、类型的企业所需,后者能满足重大涉外活动所需。各院校可充分考虑自身层次和专业特色,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科学定位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翻译实践能力突出,既能承担一般翻译工作又能从事专业业务工作;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听、说、读、译基本语言技能,广泛涉猎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及社科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翻译理论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突出,可承担高级别、大型涉外活动中的口笔译工作。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各院校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体系。本科阶段课程体系横向维度设置公共必修课(泛读、精读、写作、听说、毕业论文、第二外语等)、专业必修课(语言学、汉英基本语法、交替传译、高级阅读汉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史、口译、应用翻译、同声传译、科技与经贸翻译等)和专业选修课(词汇学、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机器翻译、项目管理、物流等);硕士阶段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中国语言文化、第二外语、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交替传译、文学翻译、笔译实践等;选修课包括:翻译研究方法论、跨文化交际、中外翻译简史、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语篇分析、转换生成语法、典籍文本选读、物流、会展、金融等特定方向和专业的交传和同传课程。
(三)优化单一的教学内容
河南省高校翻译教材内容多和文学翻译相关,无法满足中原区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因此考虑凋整文学翻译内容和应用文体翻译内容的比重,前者删减,后者增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学翻译和应用文体翻译新的平衡点,构成翻译内容的创新,高效配置。具体教学中训练学生注意并掌握不同翻译文体的语言、术语、句式、语篇等特点,掌握各类翻译文体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以便学生翻译实践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此外,高校教师亦可结合中原区经济建设的特点,自编教材或自选教材内容,涉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旅游、贸易、科技、体育、文化等,加强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大量的乡土材料的翻译训练,以期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从容应对各类题材的翻译,为培养本土的翻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得以成功传递的基础。河南省内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即理论讲解为主,翻译实践为辅。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即由理论到实践,此方法可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实用性、技能眭无法保证。翻译理论可指导实践,而不能替代实践本身,学生掌握的不是翻译理论知识而是翻译实践能力,因此翻译课程最优的教学方法应是“自下而上”方法为主,“自上而下”方法为辅,即采取翻译练习和实践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翻译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运用不同翻译主题,设计不同翻译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概括、总结不同文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强化翻译、理解、反应、记忆、表达等能力;尝试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模拟翻译工作坊,借助网络资源进行项目任务为导向的翻译教学,强化学生团体翻译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置翻译协会,开展翻译竞赛,鼓励并辅导学生考取相关翻译证书,为就业赢取砝码。
(五)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大量翻译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翻译实习基地,安排翻译实训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训项目,提供职业仿真的实训环境。当前众多不同层次、领域、类型企业进驻中原经济区,省内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校内老师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共同指导和评价;另外,鼓励学生积极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涉外会展活动,有旅游特色专业的院校考虑联系旅游景点,安排学生进行实地翻译训练。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使学生了解翻译流程,获得翻译实践经验,提高专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等,实现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一线人才要求无缝对接。
(六)打造多维的师资队伍
翻译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学方法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教师队伍。打造多维的师资队伍为构建翻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保障,具体途径为:加强校内翻译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校外优质教师资源。翻译教师与普通外语教师不同,需要掌握翻译学理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还要有实战性很强的口笔译经历。因此为加强校内翻译师资队伍建设,课选派教师到上外、广外等知名大学进修翻译课程,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翻译相关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一线的翻译实践、定期举行翻译教学研讨会等。校外师资资源的整合涉及聘请翻译经验丰富的译员承担相关翻译课程、聘请相关管理人员指导专业建设等。
(七)鼓励翻译研究的应用
翻译相关研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而学习和教学又反过来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进行。翻译研究的展开是构建新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翻译研究不仅仅涉及翻译实践的反思和总结、翻译理论的建立,还涉及翻译理论的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联合,高校提供翻译研究人才资源,翻译研究成果,企业提供相应资金、设备,共同建立翻译研究机构,共建网站、共同建设不同专业的口笔译语料库,共同开发翻译软件,共同开发翻译技术,实现各类翻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四、结论
随着河南省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中原经济区涉外产业发展空间加大,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同时熟悉省情的中原经济区及周边地区翻译人才匮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着眼这一客观情况,提出基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建设对翻译人才需求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输出之间的契合。
参考文献:
[1]班伟.构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33 -3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語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 -2025年)[N].河南日报,2013 - 04 - 0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 - 2020)[N].河南日报,2012 -12 - 03.
[5]郭英珍.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探索——以河南师范大学的本科教学实践为例[J].上海翻译,2010(3):53 -55.
[6]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37 -41.
[7]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 (12):25 - 28.
[8]韦鸿发.基于岗位需求的校企合作动态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7-9.
[9]韦兰芝.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3( 23).
[10]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1]杨友玉.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与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0 - 02.
[12]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外语,2011(2):1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