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航
北大毕业的林建华是一名化学家,他在北大从读本科开始,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后,林建华又先后任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校长,直至2015年回归母校。林建华任北大校长三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高校改革,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改革精神的大学校长之一。在北大校庆120周年之际,林建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比较关注的是1998年到2018年这20年里北大的变化。在2003年北大推行人事体制改革的时候,你是副校长。此后,北大一直在进行改革。2015年,你回到北大担任校长。改革的过程有着什么样的思路,取得了哪些进展?
林建华:我们在2002年的时候,提出了北大学科发展的三句话,现在也还在用,就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建设创新为动力。”现在做“双一流”,又加了一句,“以院系建设为基础。”可以说,北大的改革和建设实際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些年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走。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北京大学,可以说装备精良,实验条件很好,队伍是世界水准,显示出了活力,交叉学科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学科的布局在改善。有一批非常年富力强的人,都在北大扎下了根,整个水准在改善和提升。去年SCI的文章,有9000多篇,我在1998年担任化学院院长的时候,全校的SCI只有300多篇,化学院当时占比还很高,有五六十篇。当然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为现在只是过渡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在学科建设方面,交叉合作的思路是如何提出来的,具体的发展状况如何?
林建华:我们学校的学科结构,本来是以院系和教学教育为基本线索,但是你看看外边的世界,就明白了。它不管你是学什么的,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学科。你做记者的,碰到什么问题,都得去报道,我们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我们就要跨学科,注重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叉。
从2005年开始,学校一直在推进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顶尖科学家,按照跨学科的方式,组织相关的年轻团队,比如分子医学研究所,把做科学的人和做技术工程的人结合起来。类似的机构还有BIOPIC(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
在人文领域,我希望北大的学者能够跳出来,能够和别的学者对话,发现更有意义的、更广的层面。现在文史哲一起做了很多本科教育方面的尝试,比如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西方古典学计划,实际上在培养一些基础性的跨学科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人文学科建设方面,一些学者曾公开表示,它的发展或许无法与自然科学一样按照规划来推动,也无法纯粹通过国际化来完成蜕变。你对于北大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科建设是怎样看的?
林建华:最近总书记讲了几次,他认为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让世界读懂中国,但是目前我们和世界在话语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应该建设起来。第三,如何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出一批大师来。这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是怎么样读懂中国,也包含着我们怎么样读懂世界,这是双向的。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的还是我们自己,真正有创见的主要是我们自己的历史,经济学方面,也是借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我们自己,这是过去普遍的一个状态。
当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或者地位边缘的时候,也就没有这个动力要求真正地去了解别人。
今天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走到世界中心了,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就面临着一个转变,从原来的集中在我们自己,现在应该真正地去研究别人了。
其实我们自己研究自己,说自己的话,别人未必能听到,所以你应该更多地让外边的人、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我觉得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变化。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西方古典学计划,区域国别研究院,还有南南学院。总之,学校做了很多这样的努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北大这些年做了哪些努力,现在的整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林建华:2003年,我们就开始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人事体制改革。其实2003年的这个改革并不是很成功,因为方法上把握得不是那么好。但实际上2005年我们开始进行百人计划,对所有新聘的人要施行类似国外的Tenure track(终身教职评定制度),5年试用期,以助理教授为开始,合格了留下,不合格就离开,这个制度从2005年实施,2014年在全校所有新聘的教师里实施。现在我们年轻人的队伍状况应该说是非常好的,就是说我们队伍的水准,至少年轻一些的,已经进入到跟国际水准相当了。
我们现在也和美国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在争一些年轻人,但是我们经常还是没争过人家。你看许晨阳在我们这儿发展起来了,但是今年又要走了。还有张永和,原来是我们建筑中心的,后来成了MIT的建筑系主任。我们也有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谢小亮教授,原本是哈佛大学讲习教授,6月份开始就全职回来了。邓兴旺原来是耶鲁大学教授,已经全职回来了,这两位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我们工学院院长张东晓,原来是南加州大学的教授,回来以后,获得美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新闻周刊:学校制度方面,针对最近频发的高校性骚扰问题,是否可能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监管制度和预防机制?
林建华: 实际上北大现在对于性骚扰的问题是有完善的制度的,当然我们在继续完善。沈阳案出来以后,我就说,其实要是出现新的case(案子),我都可能不用过问,因为它有一个程序,照着走就行了。但是你要把二十年前的case拿出来,这就让我们很难办,你说人也走了,我们也没有这个权力重新审理这个case,所以,对过去问题和现在问题应该区别看待。
当你遇到一个事件,一个危机的时候,你要通过建立制度,来保障今后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有一个程序去解决。
各个学校早期由于制度不完善,在学术道德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后来制度慢慢完善了,就不怕这个问题了,来了一个问题,我知道哪个部门或者委员会该去处理。其实各个学校都应该先把制度建设起来,制度建起来了,这些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预防机制是这样,将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的,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预防这些行为,这些都是要做要完善的。即使你把这些道理讲得都很好、很清楚,我们也不能保证将来不出现这种问题,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出现了问题,我们有制度去管它,这样我觉得就不会形成风气。我觉得在制度建设方面进步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