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洁 吴雪
十年了,我始终记得这串数字LH92734,这是我们搭乘的军用直升机的番号。2008年5月31日早晨7点46分,我们医疗队5人乘坐这架直升机到达孤岛汶川县耿达乡。我们与送我们的机组人员挥手告别,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别。当天下午,少数民族特级飞行员邱光华驾驶的这架直升机,坠毁在距离我们6公里的深山中。
突发的事件,令我们瞬间理解了四川高山旋风气候的复杂多变,也理解了命运的残酷。来不及震惊,一抵达耿达乡,我们便放下行囊,开始背着医疗工具走村串户,为全乡所有的驻军和百姓临时安置点送医送药。
耿达乡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全乡共有村民2000余人,17个自然村,有8个自然村分布在高半山,20余天,在余震、泥石流、滚石不断的情况下,队员们徒步走遍全乡20个村组,救治乡民600余人。这里的山最高海拔3000多米,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们来说,爬山基本是连滚带爬,路上有塌方,有余震,解放军带着我们走,以保证安全。
条件的恶劣还不止这些。出发之前,我们没想到耿达的医疗状态如此之差,耿达乡卫生所的医疗设备仅有三样——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能搞起了发明创造。没有导尿管,我们把带着的很细的儿童胃管剪掉一小截来代替;没有引流瓶,就用葡萄糖袋子手工DIY;没有足够治疗湿疹的药膏,皮肤科医生去老乡家找点猪油,拌进地塞米松,效果特别好。
不仅医疗条件受限,队员们的生活也“很凑合”。由于帐篷有限,医疗队的五名同志,挤在一个12平方的帐篷里,于是有了打油诗:上海医生五人行,三男两女一帐篷。
医疗队队员马勇是回族,由于饮食限制,他靠吃茄子、卷心菜和稀饭来支撑每天翻山越岭下乡巡诊;队员周军被戏称为“黑鹰直升机”,因为腰痛的原因他站起蹲下都是直上直下,即便如此,他也忍痛坚持为每一个病人检查。
按照救灾原则,医疗队停留时间不超过两周,换防时间到了,但由于天气原因,直升机迟迟无法降落,食物、生活用品等储备几乎接近零。如果硬撤,耿达将成为一个空白医疗点。为此,我和队员们商量后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撤,就这样,我们坚守在耿达直到6月24日。
返程时间变得遥遥无期,大多数队员为了减少家人和医院的压力,选择“只报喜不报忧”。事实上,震后12天,四川共计发生了7904次4级左右地震,近一个月,队员们没有踏实睡过一个整觉。
在耿达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孩子都想当军人,女孩子都想当医生。”经历了坚守耿达的日夜,我终于懂得了从医的另一层意义——不僅要挽救生命,更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后来,有很多年轻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报名去灾区。我回答说: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要去需要的地方,我们没有别的可选,也不可能选择不去,这是职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医生内心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