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医学”从无到有

2018-05-17 04:07刘中民黄祺
新民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救援队医疗队灾区

刘中民 黄祺

没接到命令的集合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召开全院中层干部大会,会议室在二楼,没什么感觉。我们医院在陆家嘴金融区,周边都是高楼大厦,开完会我们往外一看,写字楼楼下空地上站满了人,还以为是高楼火警。

不过很快,我就得到了地震的消息。尽管没有伤亡数据,但我意识到,上海震感都如此强烈,四川地震灾区情况一定非常严重。我们没有得到上级的指令,但我还是要求医院组建救援医疗队,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国家可能用得上,我们先准备好,随时可以去灾区参与救援。

5月12日当天晚上,我们就已经集合了30名医护人员,100个手术包,1000个消毒包,大量的抗生素,治疗感冒、拉肚子的药。2吨饮用水,还有更多的干粮、食物,比如肉干、饼干……这些物资应该够1天-10天的救援队保障。考虑到灾区通信肯定有问题,我叫同事去找海事卫星电话。当时上海只有8部民用海事卫星电话,被我们全部找来了。

我把东方医院准备的情况报告给了卫生主管部门,表示我们随时准备出发。地震第二天下午,上海派出了第一支由各家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援队。14日,上海开始筹备第二批医疗救援队,我们东方医院救援队被纳入其中。第二批救援队由来自23家医院和上海市疾控中心的专家组成,包括东方医院医疗救援队在内一共70多人,由于我有这方面经验,被任命为临时负责人。

当时我们对地震医疗救援缺少成熟的经验,因为考虑到挤压综合征,一起去的医生大多是内科医生和ICU医生,外科医生很少。

出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体会到全国一条心的气氛,各行各业都在为抗震救灾做自己的贡献。特殊时期,去往成都的飞机航班不正常,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飞。得知我们是医疗救援队,航空公司立即安排我们进贵宾厅休息。大家都想为救灾出力。

一边救灾一边摸索

十年前,中国对大地震救灾的经验有限,从医疗救援的角度,同样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一边救灾,一边摸索。

到了四川,上级交给我们医疗队一个任务——负责绵阳中心医院80名伤员。这些伤员是从灾区各地转运来的,受伤的程度都比较深,有骨折的、感染的等等。但我们接手的“临时医院”,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我们先给病人分类,查房,把信息登记好,每位医生负责几位病人。我前面说了,由于救援队里外科医生少,我们几个外科医生先要教会一些队员简单的包扎、换药。

接手这80多位伤员的第二天,来了一次强余震,上级要求伤员全部撤离建筑物,搬进帐篷。我们没有担架,只能靠人抬,好不容易转移到路边,帐篷还没完全搭好,天下起雨来,真的是很慌乱的一夜。

熬到天亮,伤员都安顿好,我们才发现食物都没有了。幸好居委会送来救灾的食物,分给伤员和我们,我们就靠这些方便面、饼干熬了几天。

后来,按照统一部署,所有伤员转移到成都等地方,我们负责把伤员送上火车,完成了“临时医院”的任务。

救援队接到新的任务——进入草坡乡。草坡乡因为地震成为了孤岛,医疗队只能去5个人,搭乘军队的直升机去。虽然我年龄偏大,但因为是外科医生,我也申请去草坡乡,与其他四位队员组成了小分队。

我们到机场等候直升机,运气很好,进场就得到了可以起飞的消息。大家现在可能不太能理解,很多救援队进场好几次,都上不了飞机,为什么?龙门山断裂带层峦叠嶂,空中的气流很复杂,再加上地震后特殊的一些气象现象,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样的地形和空中条件对于直升机飞行是很危险的。而且,当时我们的直升机,可以说是比较简陋。

草坡乡与映秀镇一山之隔,居住着4000多老百姓,大部分是藏族,我从直升机上往下看,地震带来的巨大创伤让人触目惊心,到处都是塌掉一半的高山,堰塞湖,倒塌的房屋……等我们降落到地面,草坡乡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一千多人被掩埋,很多人受伤,不少人生病。村子里断水断电,非常困难。我们先安顿在乡政府所在地,然后每天到各个村去搜救伤病员。

余震不断,路上经常有落石,到村里去搜救是很危险的。我们一共搜索到100多名伤病员,有的就地治疗,有的转运到乡上。

我们的临时治疗点,第一天就看了四五百个病人,很多人因为缺少食物、寒冷等等生病。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想了个办法。我发动老百姓去找草药,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用大锅熬汤,让大家当水喝,目的是预防和治疗一些因为风寒、饮食不洁带来的疾病。这个办法还真管用,感冒和腹泻的病人很快就减少了。

总结经验,建立灾难医学

十年前的救援,我参与其中,回来后,不断在思考和总结这一次医疗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当时全国总动员,无论是医生还是其他救援人员,大家都积极呼应,这是非常好的。但十年前我们缺乏完整的救援体系,缺乏统一的指挥机制,也没有现场协调的机构,没有完整的伤员转运系统。从老百姓来说,防灾的意识,灾后自救的意识都没有,国际救援的渠道也不畅通。这些问题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救援体系,提高我们的救援能力。

比如说,当时很多医疗队去,带的东西不适合灾区的需要和环境。有些医疗队带了呼吸机,但现场根本没有条件使用。有的带着一整箱的手术钳、一整箱的手术刀,但紧急的手术是需要各种手术工具齐备的手术包。我们后来看到,一些医疗队带去的物资,原封不动地堆在仓库里。回来后我们发现,灾难医学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急需建立起灾难医学专业和教育,以提高以后的医疗救援能力。

要建立灾难医学体系,首先要抓教育。

2008年9月,从地震灾区回来3个多月后,中国高校系统内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正式成立,作为附属东方医院的院长,我担任系主任。建立这个系的目的,是尽快向医护人员普及灾难现场救援技能,培养复合型的医疗救治人才。灾难医学系成立后,同济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三系的学生一进入大三,就必須通过两学期共64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灾难医学”的课程。

教学体系是从零开始建立的。我们参考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在急诊医学或卫生管理中讲授灾难医学的理论,护理学院的灾难医学课程;波兰波美拉尼亚医科大学的灾难医学课程,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建立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

我特地请到中国急诊医学奠基人之一、恩师王一镗教授授课,不仅教导学生,也教导老师。我们还邀请国家救援队的队员来为学生进行实际培训。现在,同济大学灾难医学系已有50位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老师。

2009年,王一镗教授和我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灾难医学》。2013年,由沈洪教授和我主编的国内首部《急诊与灾难医学》专业教材出版,并被列入国内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这标志着我国灾难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确立。在此基础之上,我主编出版了研究生《灾难医学》教材,这本教材增加到40万字,强调了宏观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学科前沿的探索,而非仅仅关注于某一项救援技术。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安排一星期的灾难实训基地训练,培训地震现场逃生,野外生存训练,烧伤急救,攀岩,灭火等各种技能。随着灾难医学理念的深入,目前,东方医院、国家地震局凤凰岭培训基地(北京)、武警江苏总队训练基地(南京)、上海市120指挥中心都成了学生们的实训基地。

中国医疗救援力量日益专业化

2012年,灾难医学分会作为中华医学会第83个分会在上海浦东成立,来自全国医务界800多位医务人员出席,我担任首任主委,中国灾难医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学会陆续建立了常委会、青委会以及年会制度。今年的5月4日,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选择在成都举办。汶川地震可以说是中国灾难医学的起点,在那里辦年会是很有意义的。

灾难医学分会陆续组建了地震、火灾、水灾、爆炸、科普等多个学组,以及二十余个省市的二级分会,为中国灾难医学的起步打下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

在建立教育体系、学术组织的同时,我一直认为建立一支专业的应急医疗队是非常重要的,这支队伍应该按照国际标准来建,我们以后不仅可以应对国内灾害,还能参与国际救援,这也是我们国家大国责任的体现之一。

我非常看重“专业化”。汶川地震时,有的医生是从办公室直接被调往灾区的,穿着皮鞋,身边什么都没带。这样的医生到灾区,可能没帮上什么忙,自己先成灾民了。

我们现在这支专业化的应急医疗队由60名正式队员组成,其中有一部分是灾难医学系的毕业生。平时,他们是临床、医技、后勤保障科室的普通工作人员,门诊、手术、值夜班、抢救病人、报课题、评职称,一样不能少;一遇突发事件,他们可在20分钟内完成集结,且装配精良,经验丰富,作为应急医疗救援的公共卫生“特种兵”队伍,奔赴各个灾区现场。

2016年5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宣布,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和两支俄罗斯国家医疗队成为首批通过世卫组织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我认为,灾难医学内容不仅是现场救治、建立医疗队,向公众普及防灾、自救的知识,也是灾难医学的应有之义。同济大学医学院灾难医学系在网上开设了网络公开课,供全国大学生选修。目前刚开设两学期,已有超过1.3万学生自主选择了这门选修课。

灾难来临时,亲戚朋友邻里自救、互救,对于减少伤亡是非常重要的。2013年,我们编写的国内第一部用漫画形式表现灾难避险逃生自救的科普丛书《图说灾难避险逃生自救科普丛书》出版发行,内容涉及地震、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煤气中毒等常见灾难类型最简易的自救方法。这套丛书先后获评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5年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奖、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灾难医学会拍摄制作的电视片《灾难自救学堂》已经在IPTV和上海地铁的移动电视播出,教给老百姓在地震来临时,如何用床单、衣物、木棍、厚杂志等逃生或自救。

此外,上海市东方医院还联合上海各社区推广“卫生应急平安屋”。“平安屋”日常向社区居民宣传各类防灾减灾急救知识,普及推广适合居民家庭使用的常用防灾减灾应急物品,并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作为社区紧急救援临时指挥部。医院还参与东方绿舟灾难避险逃生体验馆的设计,向青少年普及这方面的科普知识。

经过汶川地震后十年的建设,中国的医疗应急救援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变。后来的几次灾害中,卫生部门按照梯度调配的原则,就近调配医疗资源到灾区救援,有序地救治伤病员,发挥不同医疗机构的不同作用,不再是十年前一拥而上、缺少组织协调的情况。

中国的医疗救援队与国际上最好的医疗救援队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后勤保障能力上。我们的医疗救援队往往注重医疗能力,忽略了后勤保障能力。比如到了灾区,食物怎么保障,干净的水怎么制备,野外手术怎么开展……我们还需要多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让中国的灾难应急医疗救援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救援队医疗队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