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
高性能纤维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国防军工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新材料产业是需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外部制约、发展阻力、安全压力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发展高性能纤维材料,为促进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支撑。
5月3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连云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办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论坛暨2018年全國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连云港)发展大会”在连云港举办。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调研员陈新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俞建勇、王玉忠,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等专家领导,以及连云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方伟,市委常委、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曹卫东,市政府副市长徐家保等地方领导应邀出席会议。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神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材集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以及东华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院所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
高性能纤维发展稳健
我国化纤工业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纤维稳步发展,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且品种齐全,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我国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品种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碳纤维、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发展基础强化;间位芳纶、连续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发展进程加快;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研发力度加大。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性能聚乙烯纤维、高模量芳纶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生产工艺技术进步明显;碳纤维、芳纶、玄武岩纤维等高水平研发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2016年国内高性能纤维总产能超过18万吨,出口达7.64吨,同比增长1.48%。随着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国内高性能纤维质量有较大提高,产品系列化、差别化水平继续提升。碳纤维、间位芳纶、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实现快速发展,产能突破万吨;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实现千吨级产业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聚芳醚酮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攻克关键技术,为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
孙晋良在致辞中说到,当前,我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面临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如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新能源的利用和大规模开发、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大飞机项目等。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形势,高性能纤维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纤维研发、制备及产业化的整个过程均充满了挑战,孙晋良认为,打破国外长期以来的垄断局势是现阶段我国高性能纤维的唯一出路。
方伟指出,连云港目前正在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全市上下把“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主题主线,正在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做强做优包括高性能纤维在内的“三新一高”新兴产业。可以说,伴随着高铁、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连云港加快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基础越来越牢固、前景越来越光明。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与业内各方深度合作,携手打造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
紧抓机遇,做好新材料产业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关键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动关键新材料发展。我国高性能纤维发展也面临着新一轮机遇,与会专家认为,高性能纤维产业未来应向加工技术高效稳定化、加工体系智能化、原料体系专业化配套定制等方向发展。
曹学军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包括高性能纤维在内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将新材料确定为十大需要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成立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围绕顶层设计,统筹资源,完善政策、重点推进,提供全方位支撑。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工信部将重点推动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动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信部将开展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功能性纤维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工信部将按照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调研,支持指导行业、企业做好建设方案的组织,推动高性能纤维相关平台建设。
二是推进重点产品系列化产业化。大力推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石墨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工艺及装备工程化,加强标准研究制定,开发系列品种,推动重点领域应用。
三是加强产需对接开拓应用领域。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培育高性能纤维品牌,加强产需衔接,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合,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四是引导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方积极性,推动地方根据区域产业基础、研发资源、配套能力、市场条件等因素,培育高性能纤维生产与应用骨干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针对未来高性能纤维的发展,王玉萍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及重点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高性能纤维材料设计-制造-评价共享数据库,建设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材料标准体系。
二是加强行业提质增效协同发展。加强国内关键装备制造、原料制备、纤维生产、下游应用企业合作,鼓励全产业链共同参与原料设计与装备设计方案制定,提高纤维的一致性和服役可靠性,推动材料企业与终端用户建立供应链协作关系,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定制。
三是完善行业发展环境。完善行业发展必需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发挥协会资源优势,建立产业专家智库,加强行业专业人才培训。
四是加强政策配套支持。建议国家持续支持和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研发平台、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等,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新市场拓展等,解决“不敢用”问题。
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由端小平主持的高端访谈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浙江大学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彭华新,围绕“中兴芯片”事件为高性能纤维产业带来的思考展开了讨论。
张定金认为,碳纤维其实就是复合材料的芯,因此要做好复合材料首先要掌握碳纤维这个芯的生产技术。通过分析国外发展碳纤维的先进经验,他认为我国碳纤维的发展需加强上下游合作,并要形成一定规模。
贺燕麗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近十年来,我国碳纤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满足了各方面需求。碳纤维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我国碳纤维目前在质量稳定、系列化发展、后道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行业要加大自主研发,政府也需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使高性能纤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蒋士成指出,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初步满足了各方面要求,但与国际相比还有差距,未来应在稳定质量、降低成本、加大应用开发上下更大力气。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碳纤维企业不要把重心放在扩大规模上,而是要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碳纤维产品。
俞建勇谈了三方面的想法。一是发展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二是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在技术的原创性、工程化上下大力气,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应用特点,加大应用开发的力度。三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多方融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张国良表示,“中兴芯片”事件在高科技行业领域引起反响,碳纤维同样需要重视此类问题。近年来中复神鹰就是抱着为国争光的心态,努力去做核心技术,取得了现在的成就。针对此次“中兴芯片”事件,张国良特别强调碳纤维的未来发展,一定要实现整个生产线的国产化。
彭华新一直在从事航天航空复合材料领域的工作,他分析了国外碳纤维的发展模式,指出中国碳纤维发展一定要夯实基础理论知识。他认为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合作,强强联合做好碳纤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