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金山调查队课题组
2015年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来,金山区积极将“第六产业”的发展结合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中。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供给侧改革四大要素与“第六产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第六产业”的发展优势,为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2015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要求。金山作为上海农业大区之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第六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需要。对实现金山“十三五”时期加快打造“三区”、“五地”,全面建设“三个金山”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四大要素与“第六产业”的关系以及影响“第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影响本区“第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第六产业”
“第六产业”是指农业经营者不仅从事种植、养殖业(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农产品营销、物流及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专业服务(第三产业)等形成的新产业。其本质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1]提出,按三类行业来看,“1+2+3”等于 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如图1所示,“第六产业”并非某一独立产业,而是以第一产业作为前提基础,并充分发挥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的提升作用,从而融合产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2.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需求侧管理主要包含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强调的是通过外部力量推动经济增长,着眼于眼前和总量。从要素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方面要素,旨在通过调整经济内部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着眼于长远和质量。两者像是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相互转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包括三方面内容(孔祥智,2016[2]):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去库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
2015年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金山区贯彻落实“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优质环境。2016年金山区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 1.8∶55.7∶42.5,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减少12.6%;农作物亩均产值同比减少6.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仅为5.7%,并且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差额从2012年的14251元扩大至2016年的19939元;第一产业单位(以下简称一产单位)涉及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5.88%,远远小于“第六产业”单位(35.6%)(以下简称六产单位)。
通过发展“第六产业”,在淘汰农业生产领域落后产能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优势,可以吸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村,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可以增强农业供给的灵活性与市场的协调适应性,扩大有效农业产品供给,切实提高农业经营收入。这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相互契合,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金山区发展“第六产业”是调整第一产业资本结构,扩大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科创水平的需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0年,金山区提出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做亮精致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金山区印发《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金山区成功举办国内首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
金山区形成了三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基本框架:一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二是一、二、三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三是开发“旅游+”模式,拓展农业与旅游、科技、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金山区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各项要素进行优化,不断推进“第六产业”发展。为了系统掌握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以2016年金山区第三次农业普查有关数据为基础,根据上述“第六产业”发展方式进行筛选,2016年金山区六产单位共有78家,占全区农业经营单位747家的10.4%。同时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对45家六产单位和68家一产单位开展了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1.保障落实资本要素,产业前景乐观
金山区加大力度落实保障资本要素,利用农业新型服务业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和服务中心等方式,加大对“第六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品牌、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贷款等方面支持力度,切实降低企业各项成本,推动“第六产业”稳步发展。
据调查,六产单位平均利润率为16.3%,大于一产单位(3.2%)。在已获得政府指导和帮助中,六产单位选择最多三项为:技术指导(68.9%),土地流转(68.9%),财政支持(66.7%),反映出金山区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六产单位产成品附加值较高,比初始农产品价格平均提升59.4%。六产单位中有75.6%选择愿意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或拓展产业范围,一产单位为55.9%。
2.科学规划土地要素,环保意识增强
金山区注重生态保护,科学统筹土地要素。一方面大力倡导规范种养行为。加强对田间窝棚和畜禽养殖设施整治,同时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化肥亩均施用量由2012年的31.9公斤降至2016年的26.9公斤,降幅为15.7%。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农村土地资源,有序流转承包地。根据土地流转实际,合理统筹规划承包区域,结合土地减量化政策,调整出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第六产业”持续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六产单位承包土地面积平均为284.25亩,一产单位为124.66亩,六产单位更易形成规模,便于生产管理。同时,一产单位化肥亩均施用量平均为103.64公斤/家,而六产单位仅为71.96公斤/家,施用量更少;拥有排污措施或者设备的六产单位占比为22.2%,大于一产单位(16.2%)。
3.优化劳动力要素结构,收入水平较高
金山区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化调整劳动力要素。截至2016年末,金山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4名,并通过探索农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投身“第六产业”。通过制定《2016年金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进“第六产业”顺利发展。
据调查,六产单位平均从业人员数量为17人,一产单位平均为8人。按年龄分组,六产单位中35岁以下从业人员数量占比为13.8%,一产单位为8.4%,六产单位更显合理和活力。按文化程度分组,六产单位中大专及以上人员数量占比为14.5%,高于一产单位(8.8%),六产单位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六产单位组织或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平均为15.2人次,一产单位为11.4人次。人员工资方面,六产单位人均工资为3.35万元,一产单位人均工资3.12万元。
4.提升创新要素水平,自主品牌占比高
金山区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创新要素。一是创建科技合作平台。2016年,区政府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立上海金山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引领工程等六大工程,同时以“互联网+”为抓手,大力推进“智能农业”建设。二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2016年金山区农产品注册商标为2487件,年均增长率高达52.6%。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和规模优势,促进“第六产业”快速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涉及新产品开发的六产单位数量占比为35.6%,一产单位仅为5.88%。与其他单位合作经营的六产单位数量占比为31.1%,一产单位为10.3%。与农业技术单位(高校)合作的六产单位达到24.4%,一产单位为10.3%。同时,拥有自主品牌的六产单位占比为42.2%,远高于一产单位(14.7%)。
为了进一步探寻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着力点,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调查数据,对“第六产业”发展中的影响要素开展实证分析,并据此论证前文对金山区“第六产业”的论述。
1.研究方法
通过使用SPSS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逐一剔除不显著因素指标,最终实证分析关系显著的重点因素对人均年利润的影响,确定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弹性系数分析,对比研究“第六产业”单位与传统农业单位。
2.指标选取
本文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组成要素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方面要素。结合调查问卷中的基本情况、人员情况、土地情况、资本情况、创新情况和发展情况六大部分数据指标,以人均年利润为因变量作为考察企业经营效益的具体指标,将上述四大要素进一步细分为14个因素(见表1)作为自变量。
3.实证分析
步骤一:“第六产业”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利用随机抽取的六产单位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将人均年利润对14个细分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按照P值由大到小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影响因素,直到全部自变量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并得到最终回归模型,记为模型1,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指标选取
表2 模型1相关统计量
根据表2,得出最终回归模型的具体表达式为:
模型1的F检验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全部自变量整体显著;同时调整R方为0.80,表明全部自变量解释了人均年利润80%的变化,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见表3)。其中,营业总收入、承包土地面积和新产品开发数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正,生产成本与工资总额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负。
步骤二:“第六产业”与第一产业对比分析
本文对调查样本中的一产单位按照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模型,记为模型2,并与“第六产业”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见表4:
根据上表,模型2可具体表达为:模型2的F检验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表明全部自变量整体显著;调整R方为0.57,表明全部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57%的变化,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其中营业总收入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正,工资总额与大专以上从业人员数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负。
步骤三:平均弹性系数对比分析
为了更有效地对比六产单位和一产单位,本文使用平均弹性系数做进一步分析,选取两者共同的显著因素营业总收入(X3)和工资总额(X6)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根据对比结果(见表6),营业总收入的平均弹性系数同为正数,工资总额因素的平均弹性系数同为负数,且二者均为六产单位的平均弹性系数绝对值更大。
4.模型结论
步骤一实证结果表明,“第六产业”的经营效益同时受到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影响显著。企业的营业总收入、承包土地面积和新产品开发数量的增加将提高企业的人均年利润,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上涨将导致企业的人均年利润下降。
步骤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的经营效益主要受到劳动力和资本两方面因素影响。营业总收入的增加将提升企业人均年利润,工资总额和大专以上人员数量的增加将导致企业人均年利润的下降,土地和创新要素影响不显著。
步骤三实证结果表明了扩大规模和控制成本对于六产单位和一产单位同样有效,同时也说明了六产单位使用这两项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第六产业”受农业供给侧改革四大要素的影响显著,且相对于第一产业,“第六产业”在提高经营效益方面具有方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等优势。
表3 模型1检验统计量
表4 模型2相关统计量
表5 模型2检验统计量
表6 模型1、2各变量平均弹性系数及绝对值对比 单位:万元
从资本要素看,营业总收入和生产成本对六产单位人均年利润具有显著影响,而一产单位只有营业总收入影响显著,说明“第六产业”具有灵活多样的优势。同时,六产单位的营业总收入的平均弹性系数大于第一产业,说明“第六产业”在运用相同的资本要素作为提高效益手段时,效果更为显著。
从土地要素看,承包土地面积对六产单位人均年利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一产单位不具有显著影响,表明“第六产业”可以通过增加土地供给提高效益,但第一产业以此改善效益难以为继。从经济学角度看,投入产出之间存在边际产出递减规律 ,由于第一产业在土地要素方面投入已趋于饱和,继续增加难以带来显著成效。而“第六产业”发展空间仍较大,在土地要素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从劳动力要素看,六产单位和一产单位均在工资总额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表明二者都可运用该因素调整效益。同时,一产单位中的大专以上从业人员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第一产业生产运营较为简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不高,这也证明“第六产业”更能吸纳高素质人才。
从创新要素看,六产单位在新产品开发数量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六产业”融合模式多样,产品附加值高,六产单位既有能力投入开发新产品,也有平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而第一产业基本局限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创新能力薄弱,因此“第六产业”利用创新模式和成果可有效地提高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农业供给侧改革四方面要素对于金山区“第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也是从上述要素角度出发,这也证明金山区“第六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六产业”效益受营业总收入和生产成本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资本要素投入,降低企业成本,切实提升资本获益效果。
开源方面,通过政府搭建销售服务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第六产业”。同时企业主动探索深度融合创新,合理扩大规模,增加营业总收入。节流方面,通过政府强化财税支持,完善金融保险政策,如支持金融机构增加服务供给,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落实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政策等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承包土地面积对“第六产业”人均年利润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通过健全用地制度,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提升土地使用率,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土地要素。
一是健全用地制度。提前统筹规划,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科学流转。受建设用地总量限制,建议适当向“第六产业”倾斜政策,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用地需要。二是加强农业生态保护。积极探索环保生产方式,规范种养行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提升土地使用率。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循环农业、现代工厂等新型生产方式,融合“旅游+”模式,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产出效益。
工资总额对“第六产业”人均年利润有负向影响,因此需要降低用工成本,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企业用工数量,调整劳动力结构,提升人均产出能力,优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
一是控制用工成本。建议参考农机补贴、分级负担等方式,由政府帮助企业采用现代化设施,推广机械化和智能化,减少劳动力需求,降低企业成本。二是调整劳动力结构。政府可利用农业科创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推广人才保障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帮助企业提高专业人才数量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同时通过提供培训服务,就近吸纳劳动力,集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切实降低企业员工培育成本。
新产品开发数量对“第六产业”人均年利润有正向影响,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和融合深度。建议继续探索深度融合,加强成果转化,挖掘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创新要素。
一是探索深度融合。坚持探索创新模式,瞄准市场需求,结合不同行业领域的优势特点进行深度融合。同时,鼓励农业新技术申请专利,加强对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督执法,丰富完善科技应用推广政策。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建议继续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借助国际国内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革新性技术应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第六产业”发展提速升级。
[参考文献]
[1]今村奈良臣.把第六次产业的创造作为21世纪农业花形产业[J].月刊地域制作,1996,1.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3]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
[4]佐藤正之.不同产业的合作关系引领6次产业化的成功[J].知识产权创造,2012,7.
[5]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