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 植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阶级跨越必须先对下一代“富养”,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许多家长表示,现在的养育早已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了,想要孩子出众,投入在教育上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不是不想省,是不敢省。
然而,寒门的“富养”却未必完全如人所愿。据媒体报道,浙江义乌有一位母亲,每月给上大学的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孩子居然问她的母亲,1200元要饿死她吗?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其实,这个家庭并不宽裕,而且1200元并不包括衣服鞋子等花费,手机、电脑、旅游大宗支出另外给钱,这1200元只是平常的伙食费用。
有媒体梳理了各地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其中大部分省市的消费均在一千元上下。从数据来看,1200元完全能应付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开销,但孩子只觉得父母理所当然应该为自己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有的同学的高额生活费一比,仍然心生埋怨。普通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把孩子当“富二代”来养,换来的是却是孩子的自私自利,虚荣无度。
最可悲的教育,莫过于寒门养“贵子”。留学生汪某,留学日本5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来出。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汪某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许多父母负重前行,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子女活得轻松自在、过得光鲜亮丽,却嫌弃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
这些悲剧都在警醒着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给他们提供的一切。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父母们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穷尽一切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被金钱控制的奴隶,要么变成长不大的“巨婴”。
“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的修养。父母在教育中除了慈爱、温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体贴父母的不易,父母要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有勇气去经历磨练,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