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2018-05-16 08:54李松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二马二胡

李松

【摘 要】《二马》和《二胡》,共同描绘了两代人在异乡的生活故事。两篇小说的名称、人物设置、发生语境都具有极大相似性,但隐藏在相同框架背后的却是人物结局和主题的差异。

【关键词】《二马》;《二胡》;主题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207-02

一、人物命运不同:两代人的境遇与第三人结局的不同

(一)两代人的境遇不同

1.父子不同的追求在异国母女面前相同的溃败。

马威父子与温都母女的感情纠葛是同小说中古玩店并列的第二条线索。温都太太对中国人的态度也在改变,她对马则仁产生了爱情,甚至走到了结婚的边缘。但是在马则仁首饰铺的遭遇,还是使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儿子马威苦恋着玛丽,玛丽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两个住家里的中国人。父的爱情是互相欣赏却不能在一起,子的感情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幻想,问题的根源在于马威父子的落后国国民身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父子不同的追求在异国母女面前相同的溃败。

2.贤妻良母相同坚守与漂流叔侄不同归乡。

《二胡》中的梅玖和绮华,是两位吃尽人间苦难的贤惠妻子,她们奉献与付出,坚守与等待换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梅玖对于家庭奉献了太多,变卖财产支持胡为恒留学、被迫离婚又独自承受离婚的悲痛、倾心照顾着公婆并养老送终、因为胡为恒在文革中受尽苦难。相对于晚年回到大陆的胡为恒的冷淡,久卧病床的梅玖表现出极高热情,她并没有将所有苦难归因于胡为恒,“我不怨你”是自己心灵陈述,她等待就是为了与已经离婚的丈夫见上最后一面。胡为恒以陌生的父亲和祖父的身份回家,于亲人团聚不是他回国的目的。他白天游玩,晚上住宾馆,打算重新回到美国生活,探亲之行对他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唯一的收获就是从玖玖那得来天伦之乐。胡景汉的妻子绮芳,在丈夫远去台湾后独自带领着孩子生活,四年的婚姻,换来三十四年的分离。“一个家无恒产的女子,克尽独养儿女的责任,又母代父职,养育了儿女,绵延了第三代,其中的辛苦卓绝,岂是一个‘贤妻良母的称号,或是‘伟大等词语所能表达于万一呢”?①辛酸的生活在她身上留下烙印,五十八岁的人开始借助拐杖生活,右腿也在文革中被打断,为了能和丈夫见上一面,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胡景汉在重新和妻子取得联系后,台湾的身份使他不能自由地来往于大陆和台湾,所以他才动用身在美国的叔叔胡为恒的关系,想方设法把妻子接到台湾。他虽在台湾有红颜知己,并且绮华已容颜衰老和身体残疾,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在爱情和责任面前,最终胡景汉还是毅然决然回到了大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叔侄二人,應该是:贤妻良母相同等待与漂流叔侄不同归乡。小说中“像中国一样,两个分裂的家庭”②,表现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老一代的失根和新一代的回归。但“二胡”在责任和爱情面前的选择却截然不同,老一代的放弃和新一代的回归,“二胡”对比的意义也因此得以实现。

(二)第三个中国人的不同人生

作为小说中的第三个中国人,李子荣和米兆胜,两人在文中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

《二马》中的李子荣是古玩店的伙计,深得马威的信任,他留过美,学成后来到欧洲。李子荣完全融入了英国生活。马则仁第一次到铺子里李子荣沏茶,李要马自己掏钱,并告诉他:“英国讲究人情是人情,买卖是买卖。”③直说直办是李子荣与马氏父子相处的原则,喝茶不能报工账,辞工有两个礼拜缓冲时间,这些都抹开了挂在中国人脸上的“面子”问题。他在英国如鱼得水,知道如何提高古玩店业绩、和英国人做生意,这是多年英国生活烙在他身上有别于中国文化的印记。他还帮马威融入英国社会,他也是马威在英国唯一一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同样还在李子荣打砸古玩店的时候,以沉着机智帮助店铺渡过危机。

相比于李子荣的如鱼得水,米兆胜想象中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有着天壤之别,他完全不适应美国生活。米兆胜在大陆是位科长,来到美国后拿手的政治手段在美国完全派不上用场,抑郁的他患上了“移民忧郁症”。自己抹不开面子从底层做起,老婆也要与他离婚,他只能刻意讨好儿子,生活走向低谷的他又缺乏勇气回国。生活和爱情双重打击,加上“虐待儿童案”,终于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米兆胜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异国的文化与本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可以融入其中,相反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两代人的境遇还是第三人的命运,都是文本不同主题的内在体现。

二、主题不同:国民遭遇悲情后的思考与小人物的命运选择

《二马》借助异国形式,表现落后国国民在异乡的悲情遭遇及延伸出的深层次国民性思考;而《二胡》是人地两隔下,小人物在大历史下命运选择。表达主题的不同,造就了异国在文本中的重点描写和中介载体的表现不同。

(一)国民遭遇悲情后的思考

马则仁住在温都太太家,两人坠入爱河,甚至开始准备婚礼,最终还是因为马则仁“中国人”的身份而放弃。马威的爱情也是悲剧,马威爱上玛丽,但玛丽根本无视马威的存在。自己只有暗恋,只能在她睡着时才能亲吻她。这些都是因为“中国在世界各国中所居的荒唐可笑的地位”。④除此之外,不愿意租房给马中国人的温都太太;商人亚历山大对中国人的嘲讽;玛丽姑姑对于中国人的惧怕;叫马则仁“Chink”的孩子;温都太太家原本聚会联系的亲友因为家里住着中国人也变成只依靠写信交流;一心想晋升的英国学者对中国功利化研究,这些都是对中国的歧视。这一切的原因是“中国的弱势是没法叫外国人敬重我们的;国与国的关系是肩并肩为兄弟,小老鼠是不用和老虎讲交情的。”⑤老舍在小说中不断描写“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人是‘狗!”⑥的落后国国民在他乡的悲情遭遇。

马则仁代表了中国文化落后和保守,他用钱大方,借以掩饰卑微的中国人的身份;他讨好英国人,顺着英国人的话说自己有五六个妻子,英国派兵侵略,他高呼“欢迎英国兵”。马威与父亲不同,他是有觉醒意识的,愿意跟着李子荣一起做生意奋斗。李子荣则是完全觉醒,“他身上既保留和体现着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并转化为现实的生存和发展力量;同时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他又改变、抛弃了那些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劣根性”。⑦这一点在前文李子荣与米兆胜的比较中已经做了充分说明,“实干”重于“幻想”,他是老舍笔下理想化的人物。

同样是描写落后国民在异国经历,老舍和郁达夫虽走完全不同的路,但都表现相同的主题。郁达夫将“零余者”的悲哀以个人化的自怜表现出来,《二马》是父子两代人社会化宏观描述。身在英国的老舍同身在日本的郁达夫一道高呼“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直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⑧但郁达夫没有向国民性的深度去挖掘,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自怨自艾,老舍则成功的将这一主题延伸,以三个人的对比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马则仁的落后必将被淘汰和李子荣“实干”的成功。

(二)小人物在大历史下命运选择

相比于《二马》对于落后国民悲苦的思考,《二胡》表现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在打历史北京下背景的主题。

年老的胡为恒的唯一一次回国,只是回来探亲,顺便受侄子委托将侄媳妇带到美国,这是他回国的根本目的,很明显并不是为了爱情。他不爱自己的妻子梅玖,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先后經历了贝西、金雍、伊莎贝拉三个女人,甚至在金雍去世后,还想准备在中国娶个年轻的妇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和梅玖共度晚年。胡为恒回到大陆后,见到了几十年未见卧病在床的梅玖。晚景的凄凉以及孙女玖玖给他带来的的天伦之乐,才第一次震触到他的心灵。对叔叔的冷淡与无根之感,景汉十分不喜欢。对大陆,对前人的态度,叔侄二人截然不同。面对着不得不分别的三十四年光阴,景汉始终不曾将原配妻子休掉,当利用叔叔的关系将绮芳带到美国完成夫妻团聚的希望变为泡影时,深思后的胡景汉抛下了所有,毅然决定回到大陆,重新与自己的妻子团聚。

胡氏叔侄两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只是表面,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是在大陆与台湾不通的情况下,小人物在人地两隔大历史下命运选择。

陈若曦“文革”时曾在大陆生活过,这种拥有两岸对峙时期同时在两地生活的宝贵经历的作家并不多,独特的经历和现实感受使作者在思考两岸关系时拥有更广的高度和深度。陈若曦是一位“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敢于在高空献艺”⑨的女作家。《二胡》创作的最终目的,借陈若曦在1981年接受《远东时报》采访时就说过:“我确信这是海峡两岸人民迫切希望”,海峡两岸亲人团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老舍的《二马》和陈若曦的《二胡》,从命名、故事结构、发生语境等都具有极大相似性。首先,《二马》和《二胡》都是以“二+姓”的形式命名,可见文本重点描述的是两代人的关系。其次,在人物安排方面,小说以“两代人+第三个中国人”的模式开展叙述。这些人物,以互补或对比的形式充当作者主题思想的传声筒。第三个相同点就是小说都刻意淡化异域风情描写。相比于命名和人物结构表面的相似,两篇小说在深层次的主题探索和人物命运方面呈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而暗藏在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中国(落后国)与英国(先进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才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挖掘。

注释:

①陈若曦.二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171.

②陈若曦.二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174.

③老舍.二马[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63.

④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7.

⑤老舍.二马[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284.

⑥老舍.二马[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3.

⑦周丽娜. 《二马》的文化新解[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4):210-220.

⑧老舍.二马[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3.

⑨梁若梅.评陈若曦的长篇小说《二胡》[J].兰州大学学报,1987(2),94-101.

猜你喜欢
二马二胡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从《二马》看老舍在旅英期间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我学会了拉二胡
从《二马》与《黑暗的心灵》看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彭德怀挥师西北歼“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