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霞
《电工基础》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广州市的教学中,将《电工基础》纳入学科检测,由广州市统一出题,统一进行试卷的批改,它的成绩相当于电工中级理论成绩。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64分开卷,主要由电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组成。第二部分,36分闭卷,主要包含电工常识。因此,当今《电工基础》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对接,以获得专业技能证为出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合格的电工人才。但学生如何顺利取得专业技能证,毕业后快速进行工作状态,是教学上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任务驱动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好,导致学科检测的效果也不理想。剖析低效课堂,有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课堂低效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学方法落后。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前苏联家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即“回顾旧知识——导入——传授新知识——课堂练习——总结——布置作业”。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作为课堂的旁观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没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之学生缺乏课堂体验感,教学效果一般。
(二)信息化使用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有老师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但是未能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偏好,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电工基础》中,采用信息化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电工基础》教学策略与方法
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及广州学科检测大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任务驱动法及信息化技术。
(一)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个学习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小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进行情景创设,营造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投入学习,并且创设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息息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上学即上班的状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确立问题,以问题引领,围绕问题,解决问题。接着,小组协作学习,互帮互助,一步步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最后,效果评价,评价过程更为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價,更为强调的是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二)教学过程信息化
将信息化手段,融合课程内容,让信息资源服务学生的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置教学场景,或者将枯燥的知识动态化,让信息资源活跃于课前、课中、课后。此外,信息化资源有利于保存,方便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这不仅让课堂更加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课后学习的好习惯。
三、《电工基础》的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中,应整合教材内容,有层次地呈现知识,方便学生学习。下面以《电工基础》教学中的《触电急救》为例,说说信息化条件下任务驱动法在《电工基础》中的运用。
(一)整合教材,划分学习任务
将《电工基础》教材进行整合,可划分为八个任务,包括安全与触电急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电容和电感、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工仪表与工具部分及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操作。
(二)根据教学实际,准备信息化资源
任务驱动法的《电工基础》教学中,采用信息化对课堂进行优化。课前准备好各种信息资源,做好问卷星任务书,制作好正确摆脱电源步骤的微课视频,整理好现场诊断的图片及重型触电者的急救视频,收集触电的网络视频供学生学习。并且调试好多媒体设备,方便学生进行视频的传送。
(三)制定计划,划分任务角色
明确的分工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之前,根据学生的特性及学习的需求,将全班划分为10个小组,4人搭配为一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负责组织和安排整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其他角色轮流进行,有成员充当触电者,有成员充当摄影师,有成员充当小老师。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信息化手段,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以信息化为手段,采用任务驱动完成教学内容。《触电急救》采用了三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任务引领学生一步步完成了学习。
1.信息化视觉刺激,规范5s管理
教师播放学校实训室5s管理操作规范的视频内容,树立安全意识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任务驱动,步步为营
任务一:微课引导,摆脱电源
首先,课前利用信息化途径,发布任务。制作问卷星任务书和摆脱电源的微课视频。并且课前发布,供学生交流学习。学生完成前置任务,教师在后台统计和分析情况,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课中教师播放信息化视频,分析任务。教师播放工友触电,由于摆脱电源不正确,导致4人触电身亡?引导学生思考:工友有哪些操作方式是不正确的?接着,教师播放正确摆脱电源步骤的微课视频,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学生得出正确步骤后,进入实战训练环节。再次,创设情景,实战训练。教师创设有同学意外触电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触电的同学迅速摆脱电源?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总结的方法,进行实战训练,并且用手机进行拍摄,拍摄的结果直接上传到多媒体屏幕,其他同学观看视频,指出摆脱电源存在的问题,纠正其错误。
教师以不正确的摆脱电源方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引起学生思考:如何正确摆脱电源?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正确摆脱电源的步骤。最后,实战训练,拍摄,供其他学生交流学习。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到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却服务于生活。
任务二:图片展示,现场诊断
现场诊断主要诊断触电者的身体情况,分为两个步骤:有无意识和有无心跳的判断。有无意识判断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教师将每个环节用图片进行展示,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步骤,在模拟人上进行训练,教师巡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步骤。有无心跳的判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步骤:将教学内容用图片展示,根据展示的图片及总结的步骤,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训练。
本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图片展示法,将复杂的教学步骤简明扼要的展示,方便学生学习,并且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任务三:分清类别,对症下药
分清类别,对症下药是教学重难点,采取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小组自学、互学、互教的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体现在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要学变成能学,能学变成会学。
根据前面对触电者的判断,将触电者分为轻型触电者和重型触电者。对于轻型触电者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重型触电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教师设疑,导人任务。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的触电者,应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急救呢?接着,播放重型触电者应采用的急救方式的微课视频。其次,确定触电类别。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归纳总结出不同触电类别所应采用的方式,以口诀或者关键点阐明观点。分清是否有心跳无呼吸,有呼吸无心跳和无呼吸无心跳,再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进入实战训练环节。再次,实战练习。根据实战口诀,每个小组先选择一种触电者类别进行自学,并且在模拟人上进行实战训练,同组的同学拍照,小老师纠正不正确的步骤。对于其他类型的触电急救类型,则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充当小老师,传授实战练习。在此次教学环节,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课堂中的小老师。或许是同龄人更有共同话语,学生学习其他急救类型的方式比平时都要快,而讲解的同学也能用自己的言语总结出步骤和方法,学习效果十分不错。实战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抽查,肯定优秀学习成果,并且指出不足的地方。
3.任务小结,检查反馈
通过观看学生演练的视频,强调触电演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小结在演练触电急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有学生反馈不能准确地确定胸外按压的位置,也有学生反馈按压的深度比较难把握。教师再次强调关键点,突破本次课的重难点。
4.归纳总结,评价提升
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所学习的内容,并指出小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其他同学对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再次突出强调本次任务的重难点。接着,教师播放触电急救的完整视频,师生共同总结出触电急救应“迅速、就地、准确、坚持”,及时的抢救伤者。学生完成评价表格,评价主要由学生自我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评价过程更为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反思与效果
采用信息化任务驱动法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有一些不足。
(一)学生更加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在任务驱动法的《电工基础》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课堂优化,学生更明确学习任务,且信息化手段符合学习需求,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
(二)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和信息化为课堂注入新的血液,学生能够充分使用手机,教师批评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师生冲突大大降低。
(三)广州市学科检测成绩明显提升。尝试使用新方法之后,在广州市的学科检测中,笔者所带的16机电技术1班49人,合格率100%,平均分为87.75,远高于广州市的91.02%的通过率和76.024的平均分。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课堂不好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因为信息化经常要学生使用手机查找信息和阅读资料,但有些学生却借此机会玩手机,因此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通过设置小组长负责制,互相监督,保证学生把手机真正地服务于在课堂学习。其次,应将学习内容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垫垫脚就能够得着,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