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表皮样囊肿1例

2018-05-16 09:50:08方薪淇马玉杰宋涛伍军王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脑膜瘤颅骨高密度

方薪淇 马玉杰 宋涛 伍军王莹☆○

表皮样囊肿是颅内常见病变,多由胚胎残余组织异位引起,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大脑脑室内等处,而发生在颅骨的表皮样囊肿(skull epidermoid cyst,SEC)临床上十分少见。对于非典型表皮样囊肿,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被误诊的颅骨表皮样囊肿,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

1 资料

患者,女,61岁,因“头晕头痛1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表现为头部昏沉感,伴间歇性头痛,以额颞部胀痛为主,持续数秒自行缓解。10年前有头部外伤史,当时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异常;5年前复查头颅CT未见异常。专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后行头部CT检查发现左侧额部约3.4 cm×2.7cm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内有钙化灶,邻近颅板可见压迫性骨质吸收,脑实质受压,考虑左额部占位病变,脑膜瘤可能性大。CTA未发现异常血管团。MRI表现为左额部约 3.5 cm×2.5 cm大小团块状短 T1、短-等T2异常信号灶,边界清楚,以宽基底与邻近颅板相连,邻近颅板见骨质破坏;增强后病灶未明显强化;左侧岛叶受压内移,中线结构无移位,考虑左额部占位:脑膜瘤(大部分钙化)?邻近颅骨来源肿瘤?见图1。

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行开颅手术。术中发现颅骨内板被侵犯范围约2 cm×2 cm,去除骨瓣即见病灶,有囊变,囊内有红黑色结晶物(图2 A、B),底部突破蛛网膜间隙与脑组织粘连。显微镜下见囊壁样组织,被覆少许上皮,另见较多坏死物及胆固醇结晶,陈旧性出血,考虑表皮样囊肿(图 2 C、D)。

图1 A:CT局部颅骨破坏,周边呈喇叭口改变;B:CT病灶为高密度;C:T1WI短信号;D:T2WI短-等信号;E.DWI中心低信号,周围环形高信号

图2 A:病灶包膜;B:病灶内结晶物;C:囊壁样组织及上皮组织(HE,20×);D:坏死物及胆固醇结晶(HE,40×)

术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恢复顺利。术后2年电话随访,患者头晕头痛症状已消失,未诉不适,当地医院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

2 讨论

颅骨表皮样囊肿为表皮细胞植入板障内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颅骨顶部、枕鳞、额颞区是其好发位置[1]。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并以前者多见,先天性颅骨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的3~5周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或残留在颅骨板障内形成;后者多与外伤、手术穿刺等可以使上皮细胞植入板障的因素有关,多在 40岁以后发病,发生率为 7%~12.9%。孙学东等[2]曾报道1例患者头部外伤7年后在受伤枕部逐渐出现颅骨表皮样囊肿。本文报道的患者10年前曾受头部外伤,期间两次头部CT均未发现颅内病变,因此我们认为外伤是该患者形成颅骨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原因,外伤后引起的颅骨骨折及皮肤裂伤为上皮细胞进入颅骨创造了条件,从而有机会在颅内增生形成表皮样囊肿。然而对于外伤后多长时间内会形成颅骨表皮样囊肿仍缺乏相关研究。

大部分颅骨表皮样囊肿拥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在CT中常表现为局部均匀低密度灶,类似脑脊液,颅骨内外板膨胀变薄,见圆形或卵圆形破坏区,相邻颅骨呈喇叭口形改变,边界清楚多有硬化,而当囊内蛋白成分较高或伴出血坏死时,会表现为高密度[3]。 在MRI中多呈长 T1、长T2为主的不均匀混杂信号。囊内可溶性脂质含量多时,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可溶性脂质含量少,胆固醇结晶、钙化及陈旧性出血多时,T1WI及T2WI可呈低信号,增强后一般无明显强化。在 DWI上呈高信号,与其他肿瘤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4-5]。本文的病例病理切片发现囊壁样组织及少量上皮组织,符合表皮样囊肿表现,因含有大量坏死物及胆固醇晶体,CT及MRI表现均不典型,是临床上被误诊的重要原因。

在非典型颅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中,不仅需要详细地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还要仔细地阅片,与相似的疾病鉴别。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边界清楚,可出现颅骨内板弥漫性增生增厚,外板骨质放射状增生,约10%的脑膜瘤会引起局部颅骨破坏和变薄。在CT中呈现均一高密度或等密度,边缘清晰,部分可见钙化,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在MRI中典型的脑膜瘤表现为等长或稍长T1、T2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后均一明显强化,可见鼠尾征。 颅骨软骨瘤,是来源于结缔组织的一种间充质,缺少血管,生长缓慢,可使骨皮质膨胀,出现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或软组织肿块,是肿瘤恶变的征象,病理学可表现为S-100蛋白阳性。颅骨血管瘤,常见于中年女性,以额骨和顶骨多见,起自板障,向内外板膨胀生长,常破坏外板。CT可表现为膨胀性低密度灶,内含密集的点线状高密度骨纹影;由于含有出血、栓塞及脂肪成分,T1WI及T2WI上显示为特征性的混杂高信号,局部低信号代表骨嵴,增强后无骨嵴区会出现强化。

颅骨表皮样囊肿大部分为良性,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预后较好,但是有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6]。因此确诊仍要依靠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必要时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1] 李庆彬.表皮样囊肿[M]//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15-718.

[2] 孙学东,马丽丽,孙晓辉,等.外伤性颅骨表皮样囊肿1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2):1146.

[3] 杨小平,李坤成,于春水,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7):573-576.

[4] CHEN S,IKAWA F,KURISU K,et al.Quantitative MR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tumors by fasr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imaging and echo-plana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1,22(6):1089-1096.

[5] MAHAJAN P,MAHAJAN A,AI MOOSAWI N.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s of a rare case of a primary epidermoid tumor of the jugular foramen[J].J Nat Sci Biol Med,2015,6(1):236-239.

[6] SEIF B,POURKHALILI R,SHEKARCHIZADEH A,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n Intracranial Extradural Epidermoid Cyst in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resented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J].Adv Biomed Res,2017,6:16.doi:10.4103/2277-9175.200791.

猜你喜欢
脑膜瘤颅骨高密度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
高密度互连技术强劲发展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