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蓉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 400080)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韧带钙化、颈椎小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血管等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综合征,如颈肩背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头痛和眩晕以及双上肢乏力、麻木,肌肉萎缩、行走困难、大小便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瘫痪。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肝肾亏损,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使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而致[1]。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疼痛科就诊的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80例,临床表现、X线和CT(或MRI)检查均符合颈椎病诊断。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30~65岁,平均51.5岁;病程0.5~10年。治疗组男19例,性21例;年龄28~65岁,平均52.5岁;病程0.5~10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2]制定。自觉颈部不适,但手动作笨拙,精细动作失灵,协调性差;步态不稳,易跌倒;早期感觉障碍较轻,重症时可出现不规则痛觉减退,颈肩部、颈后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轻者为持续性酸痛、胀痛,重者如刀割样、针刺样疼痛,神经根支配区域有麻木及明显感觉减退;X线检查显示病变椎间盘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MRI检查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还可显示出椎间盘突出。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25~65岁,性别不限;符合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苔薄白,脉弦[3]。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者;骨质疏松症者,非脊柱性疾病及脊椎性其他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或颈椎管狭窄、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椎不稳、颈椎滑脱、脊柱感染等症者;脱垂型椎间盘突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突出程度超过椎管前后径的1/2;合并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等内科系统疾病,影响方案实施者;精神病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2.1 对照组 给予电针治疗。主穴:颈夹脊穴、天柱、大椎、双侧风池、外关、曲池、合谷、后溪、阿是穴;配穴:婉顺一穴、婉顺二穴[4]。常规一次性40 mm×0.30 mm消毒毫针,直刺15~30 mm得气,直至患者出现电刺感或肢体麻木感。其中双侧风池、曲池、后溪行泻法,灵骨穴、大白穴行倒马针法[5],得气后连接英迪KWD-808I电子针灸仪通电,采取疏密波,每次25 min;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药物选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3020279),采用中药离子导入仪(江苏药物离子导入仪NPD-4AS骨质增生治疗仪)。治疗前先将治疗部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正清风痛宁注射液2 mL,注射用水2 mL,均匀喷涂于2个纱布衬垫于电极上,然后将电极置于病变颈部区域。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觉明显肌收缩和肌震颤且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监制的VAS卡,使用一条长10 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代表0分(无痛)和10分(剧痛),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标出相应位置。
3.2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痊愈:颈椎病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无障碍,能正常活动;好转:颈椎病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患处减轻,患处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未愈: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眩晕”等范畴。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由气机失调、血运不畅或外受跌打损伤所致。颈椎夹脊穴、天柱、风池为局部取穴,具有疏通局部气血而止痛的作用;曲池、外关、合谷为远端取穴,电针可加强活血止痛效果;后溪为手太阳经穴位,又为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通,可疏调太阳、督脉经气,活络止痛。灵谷穴、大白穴采用倒马针法,二穴合用可加强通经活血作用[5]。婉顺一穴、婉顺二穴为董氏奇穴,合用可调整脊椎功能[4]。远近配合,共奏舒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效。赵喜晨[7]认为电针可提高针刺的镇痛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加强局部炎症吸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活动的正常功能。孔德清[8]认为选用颈穴疏波电针治疗,有利于肌肉牵拉椎体,松动椎间关节,复位突出间盘,扩大椎管容积,减轻对脊髓、脊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血管、肌肉功能的修复。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将热磁技术、中频仿生按摩治疗技术、中频药物导入技术等巧妙结合,降低了患者的皮肤电阻,从而促进药物渗透吸收,改善微循环[9]。西医认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具有抑制感觉神经、提高痛阈、镇痛作用,增加局部的毛细血管开放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致痛物质和炎症产物的排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有效成分为青藤碱,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味苦平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在中药离子导入仪作用下,可使青藤碱进入体内,使其更好地发挥镇痛和消炎作用。唐乌香[10]认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提高免疫、抗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的作用。李晓英等[11]认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通过经络、穴位直达病所,可达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其有镇痛抗炎、扩张血管、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12]。
综上所述,在治疗中,针灸所选腧穴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功效,联合中药定向透疗法(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能够进一步加强活血通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明显改善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该方法具有效果持久、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经济方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1]吕明.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9.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971-1986.
[3]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4]刘毅.董氏针灸注疏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1,36-37.
[5]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7]赵喜晨.电针治疗颈椎病8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11(3):11-12.
[8]孔德清.电针治疗颈椎病5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4):33.
[9]郑学威,方俊成,王伟军.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血浆金属蛋白酶-2、8水平影响[J].中国药师,2014,17(3):431-432,440.
[10]唐乌香.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11):28-29.
[11]李晓英,李力明,王雅兴.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寒湿腰痛40例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杂志,2015,7(29):72-73.
[12]何洪德,赵永新,徐乃焕.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的处方筛选与稳定性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4):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