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新思路

2018-05-15 06:19吉日鲁者马波
科学与技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质量监管新思路社会化

吉日鲁者 马波

摘要:由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公益特性,决定了环境监测市场不能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应以实现环境公益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监测社会化之后,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能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当加强,特别是监管水平要跟上。鉴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新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社会化;质量监管;新思路

引言

环境问题既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又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我国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并设有专门负责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部门。但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的日益频繁,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不得不向社会化所转变。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入更多的社会机构共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完成环境监测任务,以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监测服务。我国的环境监测社会化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前必须要通过严格的执法监督和管理来对社会机构进行约束,设定合理的准入门槛,确保环境监测市场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1环境监测社会化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系统工作,其监测所得的数据应具有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等要求,因此在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能够覆盖所有的监测样品、监测设备、监测环境,对监测人员的素质、监测方法和监测条件也应注意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在当前的环境监测领域,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即人力资源、监测方法、仪器设备、试剂药品和环境监督。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着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在规范化与专业化方面还亟待提升;其次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环境监测社会化的稳定性发展;最后环境监测使用的一起设备精密度不够高,且资金周转压力大,都不利于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提升。推动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发展,有针对性的加强社会化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对环境监测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2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环境监测系统和监测社会化的认识不一致

当前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环保监测机构”)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面临压力越来越大,但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并没有同步提升,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监测事业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部分监测任务分流给社会检测机构承担,可以有效化解环保监测机构的任务压力,已在全国监测系统形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关方面对监测社会化的认识与诉求还不尽一致。

2.2对社会检测机构缺乏有效监督

第一,社会检测机构数据质量堪忧,影响政府公信力。当前由于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人员资质、监测指标范围等缺乏明确的考量标准,检测机构存在超出能力范围承揽项目、人员无证上岗、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等检测活动不规范、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等现象,有的甚至按照客户的需求出具监测数据,导致目前社会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报告质量存在很大隐患。更为严重的是,社会检测机构提供的这些数据、报告,有的是用于政府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如若不准,直接影响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第二,社会检测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当前社会检测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些检测机构无视市场规则,采取超低价格竞标、与客户串通一气、单纯追求业务量而忽视质量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监测市场会形成恶性竞争,势必影响监测社会化有序推进;第三,开放监测市场对环保监测机构造成冲击。从一些社会化发展较快地区的实践来看,社会检测机构已经对环保监测机构形成冲击。有的社会检测机构资金实力雄厚,仪器设备先进,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灵活高效,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3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新思路

3.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和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2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級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

3.3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3.4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和流体动力学等繁多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人民对环境监测需求的日益增加,只通过政府来进行环境监测己远远不够,环境监测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社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建设都不够完善,所以还需要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引导,以促进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兆佳.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质量监管策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6):137+144.

[2]郑少娜,周国强,叶欣,李庆庆.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质量监管办法探索[J].广东化工,2016,43(08):126-127.

(作者单位:凉山州环境监测中心站)

猜你喜欢
质量监管新思路社会化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整合催生新思路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