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能力的三大基本作用

2018-05-15 06:19孙漫
科学与技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作用小学数学

孙漫

摘要: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且高效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数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不断总结提升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动手操作体系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作用

1.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说过:“应该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现他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发挥他的创造才能”。调查显示我国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而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从目前现状来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多学校已经开展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只有注重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取得更加优异的数学成绩,才能打造小学教育的魅力,才能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硬实力。

2.动手操作能力的三大基本作用

2.1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深入事物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数学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抽象性强与概括性强,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容易理解、有一定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想学好一门功课没有一定的兴趣作为催化剂是不可能的,只有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率才能够得到保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动手操作环节应与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结构以及所具备能力相对应,逐渐化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味为趣味。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模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动手探索学习,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以教学“轴对称图形”为例,我在课前布置同学们用纸片剪好三角形(任意)、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上课时我提问:“把你们手里的每个图形对折,看看哪些图形能完全重合,哪些图形不能重合?”说完后学生们立刻动起手来,不久学生们便纷纷地举手发言。学生回答之后,我便自然地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来。在这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发掘与探索中,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都有动脑思维、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是抽象性的知识,其存在于概念与思维之中。对于几乎零基础的小学生而言,想要学好数学可能比较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动手操作环节,动手操作可以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能够见到、感觉到、触摸到的实体,转变为浅显易懂的动作,转变为活生生的动作,这有利于学生本身思维的不断开阔,并且向外进行拓展。学生对这些动作感知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获得正确认知、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

我们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为例,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剪刀、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课上要求他们在不把纸盒剪散的前提下,亲自动手将纸盒剪开然后平铺。在小组展示中他们互相比较自己剪开的纸盒,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发现同学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一个数学概念。紧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观察自己剪的展开图,找一找哪两个面是相对的,然后用对应的符号标记出来”。全班同学交流后,我又请学生们把正方体纸盒剪开,我告诉他们这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说说自己剪出的图形长得像什么?”此时同学们的思维特别活跃,纷纷踊跃举手说像字母T、像手枪、像台阶、像帆船……。这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由“立体”变“平面”的过程,这让他们清楚的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下的教学,自行操作、自行探究,全程都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形成了“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下动手”的学习模式,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3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双手是体现他们智慧的最好工具。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数学的概念难以理解,对数学计算题不知何处下笔,对数学公式不能灵活运用,而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使数学计算变得得心应手,使数学公式变得灵活应用。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动动手,而且学生可以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进行思维活动,使得复杂的、抽象的东西变得简单化、具体化,更易学易懂与更方便理解。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提高。

我们以教学“梯形面积”为例,我课前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用纸板剪好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课上向他们提问:“谁能利用手中一个或两个梯形拼装成我们前面学过的图形。”很快,他们便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还有的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随后我邀请几个拼装次数最多的同学上台亲自演示他们的拼装过程,并提问:“观察所拼成图形的底和高与一个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对于学生的回答全班评价后,我把梯形的面积公式写在了黑板上,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提供了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结合能力,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语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看作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兴趣的火种,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学生凭借自己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双手得以解放,学生的思维得以放飞,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飛扬。因此,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多一些动手操作,让学生多一把学好数学的“神奇钥匙”,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2014(3).

[2]成金祥.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1)

[3]孙俊勇.小学生数学多元能力发展与评价研究[J].数学天地,2016(2).

[4]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1

[5]于晓红.如何增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 2014(08)

[6]朱晓东.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J].小学时代,2011(1).

[7]范春娜.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2)

[8]杨静.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操作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3).

(作者单位:沈阳红旗小学)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能力作用小学数学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例谈培智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