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岂止二重天(七)

2018-05-15 10:40王澄霞
书屋 2018年4期
关键词:怕老婆老婆丈夫

王澄霞

中国古代对妻子有“内”或“内子”之称,因此所谓“惧内”其实就是俗称的“怕老婆”,别名“妻管严”,有时还谑称“气管炎”:文士则多以“季常癖”名之,源自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龙丘(陈季常别号)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那等情景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从古至今中国男人“怕老婆”的笑话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高官型“惧内”代表非唐朝宰相房玄龄莫属。《隋唐嘉话》中记载:

梁公(房玄龄)夫人极妒,太宗欲赐美人于梁公,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梁夫人答曰:“妾宁妒而死。”乃遗酌卮酒与之,一举便尽。帝谓人曰:“我尚畏之,何况于玄龄!”

房玄龄的“惧内”名垂千古,所以“吃醋”、“醋缸”、“醋坛子”或“醋劲大发”、“醋意十足”之类的俗语,成为描摹两性关系中男女心境的专用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至于国人耳熟能详的草根“惧内”典型,当数民间版本中那位无名无姓的可怜虫,他被老婆追打得无处逃遁,窘急无奈之下只得钻到床底下避难。在被老婆穷追不舍并喝令“快给我出来”时,蜷缩床底一角的这个窝囊废,口头上居然还死要面子:“男子汉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在国外,据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怕老婆”与其哲学成就一样著名。而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驯悍记》则描写了高大结实的彼特鲁乔“以暴制暴”,最终驯服了乖张暴戾的富商之女凯特丽娜,把她训练成了百依百顺的好妻子,而且剧本最后还让这个昔日的悍妇现身说法,宣讲敬奉丈夫天经地义等为妻之道。随着“男女平权运动”的出现,“驯服女人”这种主题遭到质疑,以致当代许多导演在排演莎翁这出名剧时,都会删除或削减凯特丽娜对彼特鲁乔俯首臣服的情节,有的导演甚至暗示凯特丽娜并非真正心悦诚服完成改造。这样的改编或许是出于保护莎士比亚的目的,使他免于被戴上男性沙文主义的帽子。

“怕老婆”现象之历史悠久之绵绵不绝,由此也可见一斑。

“怕老婆”一度也成了中央电视台春晚小品类节目设计的核心桥段,如2006年春晚节目中的四川方言小品《“火巴”耳朵》。小品中那个四川籍老婆,她整治丈夫的拿手绝活就是边吼边揪其耳朵,无论自己有理没理。长此以往,那位丈夫自然就会变得完全烂糊、软和,彻底地“火巴”了。其他春晚小品如郭冬临、周涛合作的《新闻人物》,黄宏、巩汉林、林永健、董卿表演的《开锁》;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实话实说》、《火炬手》等等,无一不是将其中的夫妻关系设定为雌性一方强势,雄性一方弱势,老婆一声吼,丈夫的膝盖骨就自动发软,就主动要求跪搓衣板。老婆气壮如牛,丈夫低眉俯首作驯顺状,喜剧效果达成,观众们无不报以哄笑。

男人的“怕老婆”当然也是影视作品喜剧效果的源头活水。像第二部国产贺岁大片《手机》,其实颠来倒去就说了两句老话——第一句,男人真不是好东西,虚伪卑鄙,猪狗不如;第二句,这婚外恋男人万万搞不得,谁搞了让谁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所以,片中以近乎漫画的手法,尽情表现了严守一、费墨两位男主人公因为惧内而丑态百出,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喜感奏效。

问题是,影视作品中这种出尽男人洋相、为女人挣得无限风光的情节编排设计,为何能获得男女观众心理上的一致认可,赢得他们一致的笑声呢?

因为在男权社会的固有观念中,“惧内”亦即丈夫怕老婆是不应该的,是难为情的,因此也是可笑的:其次,怕老婆毕竟又属于小事一桩,无伤大雅,所谓“好男不跟女斗”,男人们甚至将这一“难言之隐”诩为“雅癖”。所以,许多影视剧就乐于拿“惧内”的男人来开涮,以博观众一粲,因此“惧内”就成了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题材。而“夫为妻纲”古已有之,女人怕丈夫则被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仅没有什么可笑之处,甚至还让人感到沉重;至于悍妻悍到让丈夫戴了绿帽子,那已是對夫权的严重侵犯,与一般的“惧内”有着本质不同,因此为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所拒斥,故这两型就不如“惧内”题材那般具有喜剧效果。

换言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处于绝对强势的男性群体是可以容忍并允许少数“不争气”的弱势小男人,即“怕老婆”男人的现实存在和艺术表现。这一方面体现了占压倒性多数的强势型男性群体对“惧内”型小男人的开涮和嘲弄:另一方面,“惧内”现象的影视呈现还能彰显男权社会的广阔胸怀,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扬眉吐气,在精神上很是胜利和愉悦了一把。“怕老婆”题材的绵绵不绝,其喜剧性为男女两性都乐于接受,原因正在于此。

著名作家聂绀弩在1948年的《论怕老婆》一文中出言犀利:

怕老婆是一回事,怕老婆的故事是另一回事。表面上看,怕老婆的故事多,似乎就是怕老婆的人多,其实刚刚相反。正因为怕老婆人少,怕老婆的故事才被认为稀奇,不正常,可耻可笑,才被编成故事,传播开来……怕老公的事,真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何以没有一个故事称之日怕老公,而且连“怕老公”这术语都没有呢?

聂绀弩先生的质问与笔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其实,在现实处境和中国一般的社会观念中,女性才是真正置于被戏耍被玩弄的角色地位,当年赵本山凭借小品《小草》之所以能一夜成名,就是因为他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一个满嘴没牙老太太的唱歌情形而博得满堂喝彩,因而一炮走红。现在还当红的赵本山弟子小沈阳,不也正是凭着他这样一个“纯爷们”的超级仿女秀而一下蹿红吗?至于小品演员巩汉林,依托他身量萧索的先天优势和娘娘腔的夸张表演,同样也为自己创造了一块演艺招牌。再以传统戏曲为例,一般说来女扮男装是主角,理短发、着男装,这种俗称的“假小子”表现出的是绝对的英姿飒爽,所以能够得到编导和观众的一致赞许和称道。大家耳熟能详的如黄梅戏《女驸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中的女主角,她们为寻夫、为求学或为报仇都曾女扮男装,这些“假公子”或“伪书生”无一不是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一直以来都为观众津津乐道。相反,戏曲舞台上如果出现男扮女角,那么,这个角色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丑角,传统戏曲中的女丑角(譬如媒婆一角)就往往起用男性扮演,以便起到一种特殊的搞笑效果。当然,因男扮女装成名成家的梅兰芳先生情形有所不同自当别论,故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怕老婆”现象尽管可以作为一个搞笑题材,但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影视文学中,对于那些令丈夫们抱头鼠窜的霸妻悍妻,舆论大都持否定和贬斥的态度。例如明朝剧作家吴炳的《疗妒羹》、汪廷讷的《狮吼记》,从标题就可以断定剧中为妻一方都是“妒字生成不用教”,令她们的丈夫饱受苦累,这些妒妻悍妻最终都遭天谴。《红楼梦》中花花公子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动辄寻死觅活,闹得薛家上下沸反盈天,杀人不眨眼的呆霸王被这个悍妇兼妒妇折腾得无可奈何,有美妾香菱却不敢受用。表兄弟贾宝玉看不过去,就向道士寻觅“疗妒膏药”。一位王道士给了一服“疗妒汤”,说是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就能治好夏金桂的妒病。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

女人嫉妒,被认为是不合妇德,它是古代男人休妻的七种借口(即“七出”)之一。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女性的第一美德便是不妒,即使对于丈夫出轨也要毫无忌妒之心。如《金瓶梅》中西门庆正妻吴月娘,就信守“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的古训,虽然常常独守空房,她宁可叫来一帮尼姑念佛经,也从不流露妒忌之意。而小妾潘金莲则常常妒火中烧,所以她的下场与吴月娘相比就很悲惨。

清初剧作家李渔阅定的曲目《满床笏》又名《十醋记》,剧中男主人公、节度使龚敬中年无子,醋性十足的夫人最终压下妒恨为夫纳妾,这个从未生养的正房夫人因为此举而积下阴德,于是上天赐子,她与如夫人在同一时辰为龚家分别添得一子和一女,彻底解除了夫家“无后”的燃眉之急。对剧中的男人龚敬来说,妻子深明大义,谨守“娶妾先王制,无儿断祖先”的古训,“小星”又是才貌俱全善解风情,妻妾和谐共处其乐融融,这实在是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男性群体心中的白日梦。

近大半世纪以来,与中国男性择偶要求变化不大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几十年来改变极大,女性/妻子对男性/丈夫的要求普遍是水涨船高,甚至变得求全责备。但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权决定发言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所以经济收入的高低决定了家庭中夫妇嗓门的大小。男性被男权社会赋予的优势地位日渐动摇,“女強人”、“女上司”、“富婆”、“款姐”、“包二爷”、“小鲜肉”的相继出现,说明在政治经济地位上丈夫/男人已经不再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他在老婆/女人面前如何能够气壮如牛,因此表现出“惧内”之症当是早晚之事。所以,六十多年前聂绀弩先生的断言要有所修正,当前社会现实中,“怕老婆的故事”和“惧内”的男人虽非“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完全堪称与日俱增病相凶猛。以笔者所在的文学院为例,“惧内”的男性占大多数。以此比例推广到全校,“惧内”型高校男性知识分子真可谓是“滔滔者全校皆是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下的影视文学不再一味地将女性当作弱者予以无限同情,或塑造成贤妻良母来讴歌赞美:而是客观呈现和刻画女性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包括她们在家庭中对丈夫对子女的精神压迫等等。如电视剧《金婚》中丈夫佟志的婚前保证书是“老婆大人永远正确。如有例外,请参照前一条”,这样荒谬可笑的保证书只能证明佟志老婆文丽是何其骄横无理。而《中国式离婚》中大学毕业的林小枫,捕风捉影歇斯底里,把丈夫折磨得死去活来。再如《蜗居》中的苏淳、海萍夫妇,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因为买不起房,妻子海萍她把所有的怒气和怨气都发泄到善良勤恳的丈夫苏淳头上,不仅剥夺丈夫抽烟的权利,而且还动辄以没有房子就没有心情为由,理直气壮地剥夺丈夫对妻子的性的权利。被生活腐蚀得相当“惧内”的苏淳,面对海萍的偶露温柔极不适应:“这还是我原来的老婆吗?老婆大人,我已经习惯了你对我的呼来喝去,快还我原来的老婆吧!”编剧以这种略带夸张的台词和表演,把悍妇老婆尽情嘲弄了一番。剧中以上这些女一号,着实令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而男主人公却赢得了电视机前男女观众的普遍同情,因为电视剧集中通过来自家庭尤其是来自老婆的有理无理的压力,把男性生存处境之艰难、精神负荷之巨大,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鉴于目前男色消费的日渐兴盛和“男色时代”的悄然到来,当男人真的成为女人们“吞噬”的口中之物时,这种“惧内”就因其带着现实的沉重,让人再也笑不起来。因为现实中的悲剧是怎么也不可能转化为舞台或银幕上的轻松的喜剧的。2007年就有报道说,一年之中吉林等地男性/丈夫遭受来自女性/妻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暴力案例达到十几起。吊诡的是,这些男性没有“夫联”可以求助,只得与传统观念中认定为弱势的女性一样,到妇联哭告求助,所以东北三省的妇联有意同时成为男性同胞的“娘家人”,为这些处于弱势的男人们撑腰讨说法。看到这类活生生的“惧内”现实版,可有谁还能开怀大笑?

猜你喜欢
怕老婆老婆丈夫
老婆饼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别把老婆丢掉
对得起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