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酱君
小刘是江南人,确切地说是富春江上游一户渔民的儿子。他从小吃江鲜,鲤鱼、鳊鱼、鲫鱼……富春江里的鱼他几乎都吃过。
但从德国回来后,小刘突然不会吃鱼了,吃一次卡一次喉咙。小刘的母亲做鱼的手艺一流,看到儿子的情形很迷惑,她一直坚信渔民儿子的口腔与其他孩子不同,有一种特殊的“抗鱼刺基因”,是不是儿子在德国待了几年,把这“抗鱼刺基因”弄丢了。
这一点还真被小刘的母亲猜中了,在江边长大的小刘不会吃鱼,就是因为在德国养成的生活习惯引起的。
在德国,市民以肉食为主,烹食鱼肉也很多。小刘在德国求学时出过一次丑,一次小刘参加宴会,自助餐上他爱吃的鱼块,小刘取了不少美美地享用起来。可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全部端着盘子走开了,小刘有些莫名其妙,但他还是自顾自地将盘里的鱼块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鱼骨和鱼刺。这次宴会后,小刘觉得一些德国朋友似乎对他冷淡了不少。第一学年结束,小刘去拜访教授,教授请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鱼。他和教授一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吃着鱼,相谈甚欢。但吃着吃着,教授和家人全都看着他,之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有些不快地走开了。用完餐,教授十分生氣地对他说:“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国多学一点礼仪。”小刘当时就懵了,追问自己哪里做错了。教授说:“你吃鱼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吐骨头,这非常不礼貌。”小刘解释说他在中国就是这样吃鱼的,难道吃鱼还要连鱼刺一起吞下去吗?教授更加生气了,说:“在德国用餐时,你把吃进嘴里的东西再吐出来,会让人觉得非常不卫生,也缺乏礼貌。”
小刘恍然大悟,后来他了解到德国人用餐时吃到肉时很少吐骨头或鱼刺,因为他们在烹饪时一般都会先行剔除骨头或鱼刺。如果在用餐时偶尔吃到骨头或鱼刺,他们也不会吐出来,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们认为不在餐桌上吐东西是一种礼仪。而,小刘的吃鱼方法是把细如发丝的鱼刺不断地从口腔中吐出来,这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鱼尤为中国人所喜爱,除了它的食用价值外,还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寓意“年年有余”。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吃鱼的礼仪与德国人不同,但也是有讲究的。
鱼的摆放有讲究
在宴会上,主人摆放整条鱼的菜肴时很有讲究,一般是鱼头朝东、鱼肚朝北。中国人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客人来家中吃饭时,按照风俗习惯应坐在上位,即桌子的东边,陪客的要坐在西边,主人则坐在南边作招待服务。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端上桌的菜都要先照顾客人,尽量让客人方便夹菜,而鱼作为席上的正菜,自然也要以客人为先,将鱼头朝向东一是对客人的祝福,二是对客人的尊敬。
动筷先后有讲究
吃鱼时主人不动筷,其他人是不能先动的。主人第一筷子会先将鱼腮上的肉夹给最尊贵的客人,因为那部位的鱼肉是最好吃的。在古代看一个人吃鱼就能看出他的家庭出身,如果第一筷子夹鱼肚或鱼尾,应该是小户人家出身,夹鱼背表明他家可能是大户,因为鱼背是鱼身上最嫩的肉,如果夹鱼鳃上的一块肉,就是经过严格饮食礼仪教育的贵族出身。
吃鱼禁忌有讲究
吃鱼时最忌讳说“翻”,这种忌讳始于渔家,翻鱼让人联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有时客人不知道这种忌讳,在吃鱼的时候把鱼翻了个面,主人会很生气,还要把鱼拿去重煮一遍。在中国的沿海如福建、厦门等地忌讳“翻鱼”的动作和忌讳说出“翻”字,当人们用筷子将鱼翻过来时,会说“顺鱼”、“正鱼”,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含有出海安全回来的寓意。
不吃鱼头有讲究
在高规格的宴席之上,鱼头往往是不能吃的,即便是最尊贵的客人也不会去吃鱼头,而是把鱼头剩下以示“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