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
范宽《溪山行旅图》
入选理由:有“东方蒙娜丽莎”之誉
北宋画家范宽所作。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范宽”,擅画山水,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用笔雄健,起伏有势,与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溪山行旅图》为绢本设色,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以雄健冷峻的笔力描绘出陕西山川雄伟壮阔的气概,画面中巍峨的高山壁立千仞,山头灌木丛生,林中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之间有一支商队正匆匆赶路。整幅画卷对景色的描绘雄壮逼真,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充满幽深静谧之感。
此图在明代以前的流传历史已无法查考,明代初年收藏于宫中,后流入民间,大鉴赏家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内府。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流传有绪,但千年来人们始终无法在画作上找到其本人的字迹或印鉴,直到1958年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在画作右下侧的草叶间发现“范宽”二字,这才得以确认此画为范宽真迹。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入选理由:传统水墨山水画之最高境界
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将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全图用墨淡雅,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董其昌称赞此画“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富春山居图》在问世后的600多年间历经坎坷,明末传入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终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而被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来,但画卷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被称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在两岸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两卷《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柜展出,揭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北宋汝窑莲花温碗
入选理由:传世汝窑器之代表作
北宋汝窑莲花温碗高10.4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深7.6厘米,重465千克,造型呈十瓣莲花式,直口,口缘呈花瓣状流畅连贯,碗腹呈圆弧形,圈足稍高,厚度均匀。釉色呈青蓝色,有细开片,全器满釉,采用“支钉支烧”技法烧造而成。整件器物的形状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温酒用器,是晚唐至宋常见配器。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因在北宋属汝州管辖,故得此名。宋代的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可知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的窑场。器物造型多模仿青铜器及玉器,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等。胎体细洁如香灰色,俗称“香灰胎”。釉色以天青色最为精美,有“寥若晨星”之誉。汝窑烧造的时间约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到宋徽宗崇宁年间,前后仅有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据说不超过80件,曾有云:“家有万贯钱财,不及汝窑一件。”足见汝窑瓷器之珍贵。
东坡肉形石
入选理由: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
东坡肉形石是一种肉石,与毛公鼎和翠玉白菜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还是“中国四大奇石”之一。东坡肉形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重0.52千克,是玛瑙类矿物质,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在自然界的岩石之间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因不同时间点杂质的影响使其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出一层层奇异的色泽,最终形成了这件东坡肉形石。
清代康熙年间,东坡肉形石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被进贡到清宫内务府,“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皆可乱真,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翡翠白菜
入选理由:知名度最高
翡翠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清光绪年间陈设于永和宫。永和宫是光绪皇帝瑾妃的寝宫,因而有人推测此器物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纯洁清白,并祈求多子多孙。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翡翠雕刻而成,工匠运用自然分布的色泽,把绿色的部位雕琢成菜叶,把灰白的部位雕琢成菜帮,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分别是螽斯(俗称“纺织娘”)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螽斯与蝗虫的每一根触角皆清晰可见,处处彰显出工匠的精湛技艺。许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游客,第一个要看的展品就是这棵“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