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由
一个人、一把琴、四根弦,一位江南女子沉迷在琵琶世界里,琴声或明丽清澈,或哀婉如诉,或铁骨铮铮,或率性天真。弹琴的女子是位青年琵琶演奏家,听过她演奏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她就是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佳,还是我国首位琵琶博士。
琵琶是有生命的
几年前,李佳将自己的琵琶博士毕业音乐会选在家乡无锡举行,我专程驱车前去捧场。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的琵琶版《二泉映月》是李佳根据阿炳的原版二胡曲改编而成,这也是她首次尝试改编创作。
谈到为什么选择《二泉映月》作为自己的第一首改编曲目时,李佳说:“无锡是我的故乡,乡情浓厚,阿炳的《二泉映月》又是著名的经典音乐作品,弹拨乐从未对其改编过,所以我想尝试一下。”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她的导师、琵琶大师刘德海的认可,还特地从北京赶到无锡为爱徒助阵。在导师的指导下,李佳在充分尊重原曲传统风格并保留原曲旋律的基础上,在乐曲结尾部分充分发挥弹拨乐的优势,运用泛音等弹奏技巧,赋予了《二泉映月》一种新的韵味。“琵琶也是有生命的,不能完全凌驾于它之上,这里有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你对它的理解不一样,跟它的互动也会产生变化。我和琵琶是有互动的,我把它看成有生命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具或工具。”李佳表达了自己对琵琶的认识。
弹琴要高调,做人要低调
音乐会结束后,导师刘德海通过网络写给李佳的一封公开信一时在中国音乐学院传为佳话。“以一个学生求知识的心态苦练高难技术,古曲、新曲、文曲和武曲皆能全面掌控,并投之以激情,成功的秘密仅此而已。”这是信中的一段话。刘德海回忆自己小时候家境困窘,如今虽然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为学生的音乐会铺上华丽的“红地毯”,但他并不愿那样做,因为他害怕过度的浮华会引来内心的浮躁,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做人做事不张扬,能够甘坐冷板凳,专注于学术之本真、品位之高雅。
李佳表示恩师带给她的不仅仅是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的学术品位,更重要的是让她懂得真正的大师所应具备的品质——真诚、执着、热情与善良,她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恩师经常叮嘱的那句“弹琴要高调,做人要低调”。
对于学生的最高赞誉莫过于恩师的认可,以李佳现有的条件,只要多带些琴童、多参加些商演足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所谓的名利双收。可认识她的人似乎从未感觉到她身上有物质欲,对此,李佳笑言自己应该算是个比较“懒”的人,她不想受到外界太多的影响,只想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安静地享受自己热爱的琵琶世界。
教师和演员兼而有之
作为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师,李佳很满足于现状,“好演员需要背后有理性的支撑,而教学给了我思考的机会。”问及如何在每次演奏中获得新的东西时,她莞而一笑,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经历,而不同成熟度下的自己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这些新的见解都是基于个人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的不断努力和思考,可以说所有的新东西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很多时候,我通过给学生上课,会意识到我对音乐的理解比以前更深。做学生时弹奏琵琶,我可能更多的是凭借所谓的天分,但一旦为人师表,我就得清楚地把音乐说明白,久而久之,我对音乐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对很多细节的剖析也就更清晰了。慢慢地,我发现我的理解度更高了,不止是技术上,在对乐曲整体的控制能力上也有长进,以前达不到的效果我现在都能做出来,因此我并不觉得重复久了就没有新鲜感。现在我教学生,也希望他们能体验到这样的东西。”
李佳告诉我,她骨子里还是喜欢弹《十面埋伏》,“因为我就是凭它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所以对它的感情最深。当然,喜欢它并不全是感性的选择,通过这么多年的演出,这首曲子也让我体会到什么叫雅俗共赏,无论在什么场合演奏都会得到观众的共鸣,或许这就是它久演不衰的原因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李佳一直在努力做一位学生公认的好老师,“像我的导师刘德海一样亲切幽默、有感染力,当然,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相信自己能做到。”
刘德海说李佳是个甘愿坐冷板凳的人,李佳表示:“这几年来,我们看到的乐界有太多嘈杂与浮华的声音,其实对于很多音乐技术的运用从音乐本身出发就好,掠去那些外在的说教套路,更能让大家深刻地感受到琵琶乐曲本真的美好。”
对话李佳
记者:刘德海教授给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李佳:简单来说,让我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追求艺术理想,我指的不仅是在专业上,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专业,比如刘老师改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上给了我很多启发。
记者:可以举个例子吗?
李佳:以前我对弹传统乐曲提不起兴趣,觉得都差不多,但是现在我能体会到什么叫乐在其中。举个例子,弹钢琴需要踩踏板,换句话说踏板的处理是对余音的一种美化,这十分重要,但是弹拨乐器总是强调点的特性,忽略了余音的作用,而余音恰恰是点之后宝贵的“线”,弹拨乐器的韵味全在这里。这就是刘老师给我的启发,像这样的启发不是一首乐曲中的一处处理,而是使我的整个演奏意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们听刘老师的作品,尤其是听他亲自講解这些作品时,更能体会到他的音乐语言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这才是最感染我的,所以跟他学琴后会觉得弹琴特有趣。如在演奏《昭君出塞》时,中段有一处刘老师要求演奏速度稍有滞缓,但又不能让人感到渐慢,如何帮助我掌握好速度的分寸就成了关键。刘老师并没有就速度论速度,而是从乐曲的主题入手:王昭君远嫁塞外,一路上心情复杂,虽对故土充满眷恋却又不得不远赴塞外。因此,演奏不能太流畅,偶尔的速度滞缓更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王昭君的心情,这样的处理也就再合理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