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申
梦从粮食仓库发端
一头自然卷曲的长发,很难想象五十出头的觉嘎三十年前还只是粮食仓库的一名临时工,而这名来自草原牧场的孩子却用大半生谱写出了自己独有的天籁之音。回顾过去的岁月,觉嘎说人生中经历的许多事情还像刚刚发生过的一样清晰如故,历历在目。
觉嘎出生在距拉萨市不到两百公里的当雄草原,是西藏著名的牧场之一,那里有神奇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举目仰望可领略神山的风采,有圣洁的天湖纳木措,迷人的风韵令人心旷神怡。
在觉嘎的脑海里,至今清晰地记得上小学时的情形。学校就设在离家不远的一户人家,老师名叫扎西拉姆,是当时邻近三个生产队里唯一在县城上过学的年轻姑娘。扎西拉姆既是老师又是校长,还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当孩子们围着炉灶在木板上书写藏文字母,听到扎西拉姆老师宣布某位同学已完成木板书写时,每位有资格升级到纸上书写的同学都会为此兴奋不已。那时,孩子们会坐在院坝里把翻译成藏文的毛主席语录当成课文阅读,扎西拉姆老师会教他们唱火热的革命歌曲,还会敲着锅盘教他们表演歌舞节目。
那时候,当地的小学还开设有捡牛粪、采蘑菇、种萝卜等以自力更生为目的的劳技课程。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还要时不时参加诸如半夜紧急集合、野外拉练以及跟着军代表捕捉候鸟等充满时代特色的课外活动,这一切都构成了觉嘎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在觉嘎的成长道路上遇到过许多对他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他回忆道:“为了在当地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当时在宁中区(现宁中乡)担任书记的肖多吉先生,把包括我在内的七个牧民孩子选送到了西藏师范学院预科班读书。”
在西藏师范学院就读期间,觉嘎非常敬重一位从上海自愿来西藏教书的王丽华老师。“王老师教我们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为了更好地与我们沟通,王老师跟我们学藏语;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王老师教我们学汉语。在冬季寒冷的教室里,王老师用胶布包裹着皲裂的手指,一会儿在黑板上标注举例,一会儿在琴键上演奏示范,那样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觉嘎心存感恩地说道。
从西藏师范学院毕业后,觉嘎先是在当地文艺宣传队当教员,后又在粮食仓库做了一名临时工。工作之余,觉嘎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还继续自学音乐知识。当时,当雄县兽医站的多多先生也曾多次劝导觉嘎努力学习文化,还建议他报考刚刚成立不久的西藏艺术学校。在多多先生的激励和督促下,觉嘎顺利考上了西藏艺术学校,并从此走上了以音乐为职业的人生道路。觉嘎笑着说:“值得一提的是,我考进西藏艺术学校的第二年,学校把我安排到四川音乐学院借读。当时,我跟随张宝庆老师学习笛子,跟随许光祥老师学习视唱练耳,同时还跟李一贤、但功浦等几位老师学习和声、钢琴等课程。在此期间,我还跟何训田老师学习了作曲,接受到作曲启蒙教育,这为我将来进一步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学生就是我的挚友”
“1995年研究生毕业后,四川音乐学院给了我留校工作的机会,但想到西藏还没有正式的关于音乐创作的教育学科,我决心回到家乡在这方面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回到西藏后,觉嘎在当地开办了第一批作曲专业班,首期招生时,他带着满腔热情坐着长途大巴,亲自来到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等地招收了六名学生。
这批学生也是当时第一届六年制中专生,在觉嘎的努力下,其中的四名学生最终顺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中央音樂学院建院以来第一批来自西藏的藏族本科生。“如今他们都已顺利毕业,成为西藏作曲教育和音乐创作的后备力量,他们都是我的骄傲。”觉嘎开心地说。
自1997年招收当地第一批作曲专业学生开始,西藏的音乐创作教育经历了从中专到本科、从本科到硕士的变化,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学科层次分明的合理梯队,而这些与觉嘎的努力和决心密不可分。
2007年,面对上海音乐学院的聘请,觉嘎婉言谢绝了,他考虑到西藏大学的需求,再次回到西藏,并作为学科带头人开设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教育。2009年,西藏大学获得作曲专业艺术硕士学位培养授予权,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西藏大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渐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觉嘎不仅带领学生到西藏各地采风,还多次用自己的科研经费送学生去观摩北京、上海等地的多个学术活动,他说:“我一方面想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另一方面也想在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专业基础和文化功底的重要性。”鉴于觉嘎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他先后被授予了“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攻读博士学位时,觉嘎就开始关注与藏族传统音乐有关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于2007年还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迄今唯一一篇获得该荣誉的作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足见其分量。
作为藏族人,撰写这篇论文确实有优势,但要面对的困难也不少,作为一个尚无人深入研究过的领域,为了完成这一课题,觉嘎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还数次往返于上海与拉萨、拉萨与其他藏区之间,走访了大批学者和艺人,最终完成了历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西藏传统音乐结构形态的学术论文。
然而,这篇论文后来集结成册出版印刷时出了纰漏,以至于觉嘎每次赠书之前,总要拿笔改正第33页和第37页的两个错别字,单从这一小细节就不难看出他的严谨之处。
整个谈话的过程中,觉嘎始终在用平实的语言形象地表达着自己的音乐理念和人文理念,他说:“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写遵循自己内心的音乐,做经得起推敲的研究,当忠于职守的教师。”
西藏作曲家觉嘎给我寄来他的大作,巧得很,当时西藏卫视《珠峰讲堂》栏目正在播他的西藏音乐普及讲座。认识觉嘎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期间,那时我参与策划了上海音乐学院五博士民族交响音乐会,觉嘎便是五博士中的一位,由此我们结识,并时常互相传递信息。
觉嘎,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藏族作曲家,也是我国第一位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作曲专业博士后,曾先后师从李忠勇、贾达群、郭文景等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