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运
北京的冬季气候变暖不知多少年了,节气上入了冬,气候上竟然还不是冬,甚至连晚秋都称不上,一进10月穿棉大衣的日子仿佛永远留在了过往。没想到,祖国大西南贵州织金洞外的景色却比此时的北京还要萧瑟,满树烁黄缀金的深秋景色在暖冬的北京城里都还没有能见到,这里却看到了。未见织金洞,先见织金杨,留在树梢上的叶子像一串串一挂挂的金铜钱,路旁行行的高高的织金杨就像金钱树连成驼连成岭。麻雀可是蓝色的,白肚皮,蓝翅膀,蓝羽毛,与灰色的天空和石灰岩崖的主色调非常协调。我不敢相信它们是麻雀,尽管它们和北京的麻雀一样成群结伙旁若无人满地蹦蹦跳跳。仔细地辨认过之后又问当地人,得到证实,心想,到底是贵州,连麻雀都与众不同。织金洞会给我什么样的意外和惊喜呢?
进织金洞,先从迎宾厅进一座依山而建的岩溶博物馆,从岩溶博物馆再步入天然石谷中的石刻走廊。幽曲奇特的崖间廊道,琳琅满目的名人题刻,是一道很让人心仪的风景。各种书法风格的赞美织金洞之语读不过来,长见识,也是了解织金洞的必修课。理智却告诉我,不要贪恋这里的任何景物,不管它们是大自然的妙作还是人文的经典,不管它们是多么的让你感动。时间是有限的,多少意外多少惊奇在后面等着,要不然织金洞不会让国际著名地貌学家惊叹地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果不其然,随后的旅程让我一再地遭受袭击,遭受大奇大美的袭击。从进洞到出洞,用了整整5个多小时的时间,原定下来的旅行计划全部被打乱,午饭下午3点多钟才吃。由于惊艳过度,眼和手失调,一个同伴数码相机操作时按错了什么地方,洞中全部掳获的影像刹那间化为乌有,悔断了肠子。
来自织金洞的美的袭击,最刻骨铭心的竟然是洞穴空间,而不是岩溶物象,这是我没想到的。
空间是无所不在的,没有无空间的存在。空间的存在伴随着空间的丰富性、多样性,再花里胡哨,走的地方多看的东西多了,也不会为之震惊。洞套洞,洞连洞,交错排列的洞,支支叉叉上上下下洞,哪个大溶洞都是复杂的洞系网。织金洞的空间恰恰是不花里胡哨,它只一个恢弘浩荡的高旷就让我惊愕得说不出话来。世界上居然有连续绵延十几公里的超体大洞穴,它在大千世界中自成体系,它自有天也自有地。它的天是可视而不可触的穹隆,在这穹隆下,有磅礴的大山,有幽深的峡谷,有宽阔的河流,有肥美的桑田……可以说洞外世界有的它差不多都不缺。这是怎样的一个洞之世界啊?
看到织金洞入洞口时,我已感觉到织金洞空间的不同凡响了。那洞口,就是活脱脱张着大嘴的一头巨兽,獠牙错落而且狰狞,几层楼高吧,说它一口能吞下一艘万吨巨轮,我不会不信。站在洞口内,看到洞在脚下又深下去几层楼,朝哪个方向,举目之下都无法把洞窟穷尽,只能看了这边看那边,再靠联想把它连成一个整体。沿缓坡石阶踏道下到洞厅,再看,又是一个天地,举目回望来处,看到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日月离得很近,同辉在一个视面上。光线过强,日和月都耀眼的惨白,而外面的阳光却有限地投进洞来,它们大多被挤在了日、月洞口。往里走,宏阔高旷的大厅一个接一个,多得你理不清,记不清,开发者说是47个。这些大厅有大有小,是在宏广的洞之天地中分大小,亮眼的景观都是大字号的,宏字号的。“大壁画”200多米长,天工神刀在溶岩上镂刻凸雕出的“江山多娇”,石帘、石柱、石笋、石幔融构成凝固的交响,映衬着霸王盔、灵芝山、银雨树……立体的长卷“大壁画”在广寒宫中,此宫长400米,宽175米,高60米,是达420万立方米的大洞,气势恢宏,神秘幽邃。灵霄殿中部一根37米高的石柱纤长秀美,两侧是宽阔的石幔,石壁的石帘长百余米,高数十米,恢宏的流线垂挂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动态美。石笋宝塔,仅高20多米。20多米高是什么概念?若3米一层楼的话,那就是7层楼了。7层楼高的塔对人造建筑来说再怎么它也是巨塔呀。石笋宝塔在洞中并不是顶天立地的感觉,它周围有的是空间。
在“龙虎斗”平台上有一只“石靴”,这只石靴,算不上巨物,但如果人世间有谁穿上它很合脚,那么,在这穿巨靴人的周围,所有的人类都会变成矮人国里的小矮人了。人世间没有巨人,织金洞中却有,“婆媳情深”就是巨岩。
再大的岩体,在织金洞近观是大,远观则是“泥丸”了,这就是织金洞内空间。几物,在这空间中,既可近瞻近仰,亦可远眺、俯瞰,宏洞之上有宏洞,宏洞连宏洞,宏洞套宏洞,又连又套,扯出12.1公里去,这洞可就非凡常之洞可比了。它的洞腔跨度最宽的是广寒宫,跨度最大未必洞就最大,还有一处洞厅相对高差是150米,为洞中最大之洞。一般情况下,织金洞内的洞高宽也在60至100米之间。150米的高度是50多层摩天大楼的高度,山石但凡能成点规模,在这样的空间里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山,人在其上只是一只蝼蚁。洞中套山,连亘不断;洞中出峡,惊险幽旷;洞中举目四野,何等壮阔苍莽的天地!还真有“十万大山”这样一个洞呢,在洞中海拔最高的平台上一览众山小时,导游把十万大山处指给我看,我觉得我走进了雄莽崇伟中,难以自拔,那里横陈竖卧的巨大山岩,峦岱峰台起伏嵯峨。织金洞共有4层,最高处和最低处海拔高差242米,就绝对高度说,近250米的空间在洞外都已足够展现群峰竞雄的大干风姿了,何况是洞内!
我是在洞中的望山湖边开始特别关注这洞中空间的。望山湖边没有什么奇特的景物,不过有一根直径1米多,高达8米的石笋,属滴水岩溶景观,笋面麻麻瘩瘩的。湖面看不真切,灯光很暗,用脚可踩出泥质的感觉。这是条古河床。向对面望是黝黑黝黑的巨大山体,顺河床望,黑洞洞的不着边际,只感到河床很宽很长。那一刻,我不觉得是在洞中,而是在暗夜中的大山深处。我在峡谷中走过夜路,走过只有夜色没有光照的山问路,神秘、奥妙、恐惧中的期待和渴望的纠结,这种感受重又在织金洞中、在织金洞的望山湖边唤起。我没有过这样的洞中经验,想象在膨胀,不仅是空间上的,还有时间上的。它太空曠了,空旷到就觉得自己是站在近乎凝固的时空点上感受永恒。曾经的洞中大水是怎样流淌的?时间的长河中到底留下了何样的景观?确定洞中大山脚下是湖而不是河的沙痕?
在岩溶洞穴中,时间是可视的,谁都能看到它的足迹,它已转化成物质形态凝固下来,并继续转化着凝固着。
在洞外的一处屋檐下,我偶尔的不经意的一低头,也就偶然地看到了檐下走廊的青石板上,有一小块溶岩沉淀物,它有手掌心那么大,中部是一般人的手掌那么厚,从中心向四周溜下去,倒扣的圆心盘子似的。这是滴水岩溶物。房子是新盖的,在新房檐下,生成了这样一个倒扣的石碟,一是说明了这里的水的流量不算小,而且是常流水或常滴水;二是水中所含可溶蚀的碳酸岩成分高,高到水沾了檐下的石板就开始积存,或水自身并不带岩溶砂之类的物质,石板的碳酸岩质遇滴水发生了化学反应,造成滴水生石的景象。最主要的,它是大自然义务奉送给有心人的岩溶景观生成过程的演示器,你清晰地看到了时间的功能、作用,一滴水一滴水的滴落生成的岩溶形态记录了时间,记录了过程,这过程就在生成的石碟形态上,它的圈纹就像树的年轮。
岩溶景观的形成,水、石灰碳酸岩、时间这三大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景观、造型、类别的丰富性难以言表,人类的语言再精彩,面对它们也是干瘪的,苍白的。织金洞被称为地下艺术宝库之最、行星上的一大奇观、岩溶博物馆,世界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类别差不多全都囊括了。开发者穷其睿智才思,给其内多姿多彩的岩溶大厅起了琵琶宫、南天门、广寒宫、灵霄殿、水晶宫这样的名字,对这些名字你满意吗?你觉得把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吗?不满意,却又无法替代,你满意的替代别人未必认可。
织金洞的洞腔本身就是水和时间在碳酸岩体上的创造物,它是上亿年,几亿年还是几十万年生成的?进洞前,我碰到了3位贵州来的地质地貌学家,很想沾点光,跟着他们在洞内边走边讨教,时间却又不凑手,走不到一块去。遗憾。我想,只有他们才能读懂时间的语言。洞中那些被称为国宝级的精品绝品: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做立挺拔的“雪压青松”,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际的“寂静的群山”,神秘莫测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深广难以穷尽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恢宏、连绵起伏的“大壁画”,国内之最的“银雨树”,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晶莹剔透、亭亭玉立的“姊妹树”、“螺旋树”;波光粼粼的边石坝。群峰巍峨的十万大山……有谁不是时间参与下的水在岩石上的惊世杰作!
广寒宫中的银雨树,专家测定是15万年生成的,这棵树高17米。据解说,它最早是洞顶渗透下来的雾滴水洒溅形成重叠的滴盘,滴水从盘中流溢溶蚀下部,在塔状的石笋上分解出松球状石笋,顶部的水加快了石笋叶片的生长速度,形成花瓣状石笋,花瓣状石笋叶片以45度倾角向外突出,叶片有长达1.1米的,也有长达不足1米的,而根部直径只有0.42米。让我感兴趣的,是银雨树桩的下方有两株倒塌的花瓣状石笋,银雨树是在其倒塌的位置上生长起来的。也就是说,银雨树记录的可能不只是15万年的时间,倒塌的石笋时间可能会更长,也许是20万年,也许是30万年,而目前挺立的银雨树,在20万年30万年之后又会倒塌,再在其上生出另一棵银雨树来。倒塌的和再生的银雨树形状大体相同,它们都是同一位置上垂直的滴水线溶成的,这条滴水线是恒定的,就没有偏过,生成原理和形态也就不会变,在神奇的时间参与下接代生成的银雨树是象牙树,洁白无暇;是玉瓣塔,玲珑秀逸,它的碳酸钙精纯度极高,无染无尘,近瞻比远观更动人心弦。广寒宫的霸王盔,下方是巨大的盔状石笋,盔状石笋上生出戟状石笋,在时间的历程中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造成这不同的形态?滴水量上的,温度上的、碳酸钙浓度上的,还是其它什么?出现变化的时间在形成时间的总流程中又有多长?缓慢的变化还是骤然变化之后又恒定下来?储存在岩溶物上可视的时间足迹中隐藏着多少秘密等待人类去破解!
织金洞中全是大地的收藏品,它带给游客的是观赏的乐趣,是美的享受,是超凡的体验,带给地质地貌学家们的却是丰富而广博的科研课题。不要抱怨说人的生命短暂,在洞中,在大自然的神奇创造物面前,你的生命已向前延伸了几万年十几万年几十万年,那凝固在织金洞万物上的时间,属于织金洞的,也属于你的,在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时你也同时拥有了它们,把它们化为你的生命旅程。你阅览了时间,也把洞中的时间化为了你的生命旅程。
织金洞只开放了6.6公里,按正常行走速度,2个半小时足矣。
不断的有旅游团队从我们身边穿过去,五拨?六拨?十拨?我们赖在洞中,是为岩溶美景,更是为洞中的生命感受。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人呆在洞中,特别舒服,没有精神的疲累,没有昏昏欲睡的念头,血流通畅,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全然变成了另一个人。这种感觉我有过,当你从空气污浊、植被稀松的地方走到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地方,走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就是这样。显而易见,织金洞里面的氧气非常充足,没有或少有杂气杂尘。
我知道,洞中四季都是恒温的,不受洞外气候的影响,除了个别地方,织金洞的气温基本保持在14.1℃。
问题是,我走过多少岩溶洞穴都没有因恒温而给过我那种强烈的舒适和振奋的感觉,这种感觉明显只有在含氧量极高的地方才有。织金洞空气中的含氧量究竟是多少?负氧离子多、含氧量高的地方,应是水纯净,天然辐射剂量和概率低,植被好,森林、绿地覆盖率高的地方。我到海南岛,对下了飞机后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一点不惊奇。那儿治了我爱打瞌睡,一天到晚总是昏昏沉沉的毛病,脑子时刻兴奋着,一下子喝了好几大杯浓咖啡的感觉倒是印象深。空气中含氧量高的缘故。海南岛草肥树茂,织金洞里见到过一棵绿树,一根草吗?更谈不上绿地和森林。是织金洞神奇的空间所致?是可溶性碳酸钙本身释放负氧离子?是织金洞有无数天然透气孔,是溶洞之水的丰盈并分解出氧?谜!对我来说一直是谜。
织金洞有几处未开放的领域,金鼠洞、水乡泽国、宴会厅、北海楼,还有十万大山。那些未知的领域纠缠着我,走过的路段,虽在其中滞留了5个小时,还是形同浮光掠影。探讨它的高氧来源,对我这等普通游客来说,想都不用想,没这个本事。
我只知道,对织金洞,我所见所知太少了,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它处处都是奥秘。
我留在了织金洞中,一直走不出来。我分明走出了织金洞,看到了织金洞外的石灰岩崖壁、石灰岩丛峰,看到了岭坡丘地下不远处的被称为地缝的涧谷,还回到进洞口外广场上的餐厅里吃了饭,饭吃得狼吞虎嚥。
但我确是仍留在织金洞中,赖在那里,在那里享受。我有两个我,一个我在继续着贵州的旅程,黄果树大瀑布、贵阳市区与周边石村石寨地到处转,直到回到北京。一个我则一直流连徜徉在織金洞中,至今未归。那是个天地内的天地,那是个神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