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跃宏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事有很多,而老百姓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期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民之所向,国之所重。那么,教育应向何处前行呢?
向着教育优质均衡前行。由基本均衡晋入优质均衡,这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大事,也是兑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铮铮誓言的必由之路,更是老百姓最朴素、最真切的期待。但是,理想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的“基本均衡”仍然满足不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一所好的小学或中学比考取一所大学都要难,择校热仍未退;城乡学校基础设施都上来了,但老师水平及管理水平还千差万别,城乡差距仍较大;上层设计的好政策、好办法大快人心,但总遭遇选择性执行,政策落地阻力大。总之,基本均衡是低水平的,也是较脆弱的,一不留神就会退回到均衡前。因此,巩固现有均衡,促进教育走向更高要求的优质均衡是新时代的主要任务。这绝对不是一场简单迎检的临时战役,而是一道久久用功、持续发力的长期战略。
向着学校精细化管理前行。多年来,学校一直在追求量的路上疾速前行。多少“航母学校”拔地而起,牺牲大多数的“精英教育”大行其道,学校仍以掐尖的升学数据沾沾自喜;行政化的管理手段,程序式的管理过程,缺少自主性,缺乏创新的动能;管理设计的欠优使执行大打折扣;缺失进取心的教师团队让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率……
精细化管理要求更加关注教育去行政化。吸引优秀者来做校长,培养更多的教育家来办学。精细化管理要求更加关注平民教育理念,小规模小班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精细化管理要求更加关注学校现代化管理制度,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覆盖学校的方方面面,让制度管人管事。精细化管理要求关注学校教育措施的人性化及精准化,制度的尊严不容质疑,人性的关怀不许缺位。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日常管理要步步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致,每一项工程都是精品,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彰显“用心”,学校的一举一动都要镌刻“用情”。
向着培养优秀公民前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永恒话题。由培养合格公民到培养优秀公民,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自然要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新时代,新要求,学校就必须在培养优秀公民上下工夫。一是真正把树德立人落到实处。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突出了德育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二是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基础教育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意味著基础教育阶段进入“素养时代”。学校要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与文化修养三个维度入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执行,突破“以教定学”的传统观念,突破知识讲授一统课堂的局面,突破分数一枝独秀的评价困境,让核心素养真正从课堂出发。三是把责任与担当落到实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有担当的大国,必然要有一群有担当的炎黄子孙。从家国情怀到全球视野,从胸怀大志到天下为公,我们必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所有学生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