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篇北京大学留美学生王猛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引起众人热议。在文中,王猛痛陈父母控制欲极强,令其一度自卑缺乏安全感,最终导致学业曲折、事业碰壁、感情不顺。文章言辞激烈却条理清晰,怨恨之情、决裂之意溢于言表,渴望被爱、被理解的心情却又跃然纸上。对王猛来说,他生活的三十年,是一个孩子与父母对峙的三十年,是爱与爱被互相曲解的三十年,也是逃离与控制相较量的三十年。
在生活中,以“爱”的名义为孩子规划人生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都在力所能及地关爱孩子,却不知道被围困在爱的高墙之下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当孩子质疑这种关爱时,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不成为心怀怨念的“情感孤儿”?
“你走了就别再回来!以后也别回来过年了,省得丢人现眼!”今年过完春节返程时,父亲给了我这么一句“临别赠语”。而我,真的头也不回地上了车。
从小到大,我和姐姐就像两个小木偶,被父母一路提着线往前拽。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一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父母就会立刻帮忙转动方向盘,直到行驶在他们拟定的道路上为止。在他们的主导下,愛好地理的姐姐学了中文专业,放弃了多年的考古梦,进了父亲安排好的某国企办公室,并嫁了个他们眼中的“乘龙快婿”。
由此,工作“体面”、婚姻“美满”的姐姐成为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如果说姐姐是父母得意的作品,那么,我只能是让他们失望的“残次品”。高考时,我不顾父母的意见,报考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我执意来山东青岛创业;毕业4年,我不仅没谈女朋友,还没走到父亲规划的既定道路上……这些对父母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
虽然才27岁,我已经拥有一家小型服装设计公司(连我一共有7名员工),还有了一辆价值二十几万元的轿车。可在父亲眼里,我仍是不务正业的大龄青年,仍是连媳妇都没有的“光棍”一个。他隔三岔五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喜欢的女孩,逢年过节便催我回去相亲。去年年底,小我2岁的堂弟结了婚。这更刺激到了父亲,他直接让我过年提前一周回家相亲。
公司的事情很多,我安排好事情回到家时,已经是除夕夜。看着桌上只冷冷清清地摆着几碗饺子,我连忙解释:“我知道你们担心我成不了家,可是我觉得自己年龄还小,想先奋斗几年再考虑。”急性子的父亲一听勃然大怒:“你都多大了,还不考虑成家?有几个臭钱有什么用,你让我们这老脸都丢尽了!”我忽然生出一种无力感,真应了网上那句话:“纵然你年薪百万,父母也只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婚姻美满。”
前几天,姐姐给我打电话,说父母让我“五一”回家相亲。我皱着眉头说:“不是不让我回家吗?真烦他们,什么事都要管!”姐姐沉默了一会,说:“他们见识不高,没法理解、接受咱们的想法,但他们是真正在乎咱们的,所以才希望咱们过上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如果咱们不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还懒得管咱呢。”
我有点哭笑不得,这算是情感绑架吗?我宁愿他们甩手不管。我不知道姐姐因为妥协过得开不开心,但我一定不会开心。
今年年初,得知女儿怀孕了,我兴奋之余要给未来的小宝贝准备衣物,婆婆却一再交代:“别准备小鞋子,免得娃将来脚力大,像他妈妈一样满世界跑,想管都管不了。”我和老公忙点头答应,然后相视一笑。
女儿从小比较活泼好动,上树爬墙毫不逊色于男孩。因是独生女,我一直没怎么约束她。不幸的是,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她十岁那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乡下婆婆家小住。有一天,女儿偷偷和小伙伴儿去河里摸鱼,鱼没摸到,却跌进了河里。我们闻讯赶去时,她已被村民救起。那天,望着虚弱的女儿,我跌坐在地上,抱着她大哭了很久。
从此,我对女儿管束严格起来。平时上学,我和老公轮流接送;周末出去游玩,我一定寸步不离;就算是参加班级集体外出活动,我也会中途打电话给老师询问情况。别人笑我像一只惊弓之鸟,女儿也埋怨我太严苛,我却丝毫不为所动。
女儿读高中时,我对她管教越发严格。为了更方便照顾她,我辞去了薪水比较高的财会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昂贵的学区房,全力以赴陪女儿背水一战。女儿果然不负众望,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三十多分,如愿以偿被她心仪的学校录取。女儿读大学时,我和老公也没闲着,到处打听哪里有合适的工作,提前为女儿“铺路”。谁知女儿并不领情,毕业之际只留下一句“妈妈,我要有自己的生活了”,便直接和男朋友从学校去了北京。
山高皇帝远,断了线的风筝哪里还肯听我们的掌控?因为担心,我夜夜睡不好觉,老公看我日渐消瘦,便拉我四处散心,但我最高兴的还是坐在家里接听女儿一个个报喜不报忧的电话:找到工作了,单位加工资了,准备买房了,决定结婚了……我和老公一直悬着的心才渐渐落回肚子里。
后来,我去北京照顾女儿,才渐渐了解大天地的精彩。有一天晚上散步,我望着周围高耸的大厦,感叹说:“我和你爸差点儿把你困在咱们老家的县城里,要是那样,你就看不到现在的世界了!”女儿忙点头:“你和爸爸就是‘老顽固,就因为我小时候差点被淹死,就处处管着我。这不是‘因噎废食吗?”我勉强笑着说:“你那时一定非常恨爸爸妈妈吧?”谁知,女儿抚摸着还未凸起的肚子撒娇说:“不,我感谢你们。正是你们那么严格,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才这么健康优秀呀!说不定,等我的小孩出生后,我比你们还顽固呢!”
女儿说完大笑起来,我却有种想流泪的冲动。原来,女儿虽然一直反抗,但始终都理解我们。
家长会上,听到我儿子可可考了第一名,其他家长纷纷投来了艳羡的目光。我故作淡定,其实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家长会结束后,班主任请我去一趟办公室。我以为她会表扬可可,没想到她却表情严肃地告诉我,可可成绩虽然优秀,但在班里不合群,建议我引导她多跟同学接触。怎么会这样?可可挺幽默风趣,怎么会没有朋友呢?!
走出教室,我看到许多孩子在操场上奔跑打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可可却坐在一棵树下,兀自捧着一本《昆虫记》看。
我走到可可面前,蹲下身子,问他:“可可,课间就是该休息的时候,你怎么不去和同学玩?”可可抬起头,不紧不慢地说:“玩没有看书有意思。”我开导他:“可是,跟同学在一起玩,会很开心的。你要学会跟别人相处。”可可皱皱眉头说:“跟他们玩太没劲,我就喜欢自己看书!”
我顿时发了愁,这孩子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成绩自然重要,但交际能力也不容忽视呀。思虑良久,我给可可报了一个轮滑班,男孩子不都爱轮滑吗?如果能借此机会交几个朋友就好了。可可运动天赋不错,学习态度也很认真,所以轮滑学得很快。但让我着急的是,20节课的班都快上完了,也没见他和那几个男孩子热络起来。
一个周末,可可又关着房门独自在里面捣鼓东西,我让他下楼找同学玩,喊了几遍也没回应。正当我准备把他拖出来时,老公从外面风风火火回来,说:“儿子,你组建的‘昆虫世界群破300人啦。你说的那个老师啥时候开班讲解?”
我才知道,老公和儿子最近神神秘秘的,原来是在辅助某昆虫专家建群开讲座。我撇撇嘴说:“这么冷门的讲座,会有人愿意听吗?”老公回我:“谁说没人听,我一个同事还等着报名呢。”儿子也帮腔:“我们的趣味,妈妈永远不懂!”
现在,儿子已经读初二,他对昆虫也越来越热爱,有空时常到市里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虽然他看起来依然形单影只,但我知道,他有自己的朋友圈,他的同学中有不少人是他的“粉丝”。
见我对儿子越来越放心,老公笑道:“你以前总担心孩子没有铠甲,却不知道,人家自有办法。”
看着儿子坐在书桌前那专注的眼神,我点头承认,老公的话或许是对的,我们不必强求孩子完全符合我们的期待,因为人生不止有一副铠甲。
反面教材
让人想逃离的母爱
英剧《黑镜》第四季中,母亲玛丽为了保护女儿萨拉,竟然選择在女儿大脑中植入高科技芯片,以随时掌握女儿所处的位置、身体状况、思想动向。玛丽原以为,生活在母爱庇佑下的女儿会很幸福,却不知女儿正悄悄酝酿一个逃跑计划。终于有一天,萨拉搭上了一辆陌生的卡车,踏上了未知的旅途,留下绝望的母亲在风中哭喊。
正面榜样
梁启超——
因材施教,严谨却不专制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有八名子女,全部成才,“一门三院士,父子九专家”就是他的家族传奇。尽管学贯古今,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却从不独断专行。他曾建议女儿梁思庄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生物学专业,认为这门专业在中国所学之人较少,可以成为开路人。得知梁思庄并不太感兴趣后,他马上去信,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哥哥姐姐当顾问,不必拘泥于爹爹的话……”有如此开明之父,何愁儿女不能成才。
何毕成——
鼓励和陪伴是最好的关爱
何毕成是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一名普通村民。其长子何江是首位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讲台演讲的中国学生。何江小时候,只有高中文化的何毕成不论多累多苦都不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家陪伴两个儿子,坚持给他们讲睡前故事。何毕成是典型的严父,但他从来不打孩子。高考后,何江想报考中国科技大学,何毕成则想让儿子报考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但他最终顺从了儿子,并说:“你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