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总工会
浙江省宁波市总工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市委“六化协同”战略,坚持以“五带五化”为抓手,不断深化党建带工建工作,推动基层三级工会组织改革创新,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带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工会组织网络化。坚持党建引领、党工一体化推进,针对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聚焦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等新兴产业行业,持续推进党建带工建工作,努力做到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基层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目前全市15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总工会,基层工会组织达2.7万家,区域(行业)工会2408家,覆盖企事业单位11.2万家,工会会员达到372万人,建筑行业农民工、集卡司机、“农家乐”员工、商业信息员等特定群体集中入会行动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深化“锋领工程”“活力基层工会”星级创建等活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基层工会组织打造成充满活力的“锋领前哨”“职工之家”,构建职责清晰、运转高效、面向基层、服务便捷的党建带工建工作新格局。
带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工会干部专业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把能力素质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在职工中威信高的同志选拔充实到工会领导岗位上来。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工会领导班子,镇街总工会主席、副主席任职期间享受同级行政副职、中层正职待遇;全面推进镇街工会干部兼职化改革,全市99个乡镇(街道)共选聘了168名兼职副主席、176名兼职协理员。推行区域(行业)党工组织“交叉任职、多向进入”制度,探索由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非出资人)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工会主席。江北区创新“专人做事、专项补贴、专项工作经费”工作模式,在全国率先配备“党工专员”,推动党工组织和两新组织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建立兼职基层工会干部、工会志愿者补贴制度,加强基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
带载体建设,推动基层工会组织实效化。引导、支持工会组织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行动,组织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党员示范岗”、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创先争优平台。江北区甬江街道“潮起甬江”系列活动、杭州湾新区国家级和谐园区创建等,都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发挥了工会组织作用,全市3000余家基层企业10万余名职工去年以来共提出5.7万余条合理化建议,产生职工创新成果7200项,实现经济效益4.6亿元。围绕平安宁波、法治宁波建设,完善法律援助、法律监督、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维权工作体系,促进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围绕“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做强做深“两节”送温暖、职工医疗互助保障、金秋助学、平安返乡等传统服务工作,打造以“5·1服务卡”“甬工惠”等为依托的“互联网+”普惠化服务品牌,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天候。
带阵地建设,推动基层工会阵地多样化。加强基层工会组织阵地与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群众性文体活动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场所的统筹利用,通过自建、联建、共建、租赁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镇街职工服务活动中心、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服务活动站、规模企业服务活动点”三级联动的职工服务和活动矩阵,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全面推行“党建+”“工建+”工作模式,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建会入会、普惠服务职工以及激发基层活力的新模式,让党员、职工在网上找到组织、参加活动、满足需求,增强党工组织的影响力。海曙区“工创家+”开创“四工联动”运作模式,完善在线报名、错时服务、众筹资源等机制,成功打造成为楼宇职工的“职场能量屋”“乐活幸福家”和“员企服务站”。
↑2017年8月,宁波市党建带工建工作推进会在宁波江北区召开
带机制建设,推动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以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为牵引,建立基层三级工会工作清单,合理界定各级职能,抓好责任落实。创新工会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围绕职工建会办会的工作格局,提高职工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建立以基层基础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协同运行机制,2016年市总工会直接用于基层的经费占总经费的92%。重视发挥工会枢纽型组织作用,孵化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天一商圈工会联合会培育了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职工活力社团100余家,有效延伸了工作手臂,拓展了服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