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萌:打造共建共享的自然家园

2018-05-15 03:33李蔚
中华环境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孩子教育

文 李蔚

让孩子从数码产品与各种课外班的左右夹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回归本该属于童年的旷野,寻找一切生命原初的感动,是自然萌事业的发端。

带孩子在林间奔跑,溪边嬉水,触摸树叶与果实,聆听风的歌唱,看星星、寻找萤火虫……你的孩子经历过这一切吗?

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数码产品遍地开花的时代,越来越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一切。城市里的孩子游走于各种兴趣班,靠书本与理论传承着抽象的知识与经验,却对家门口的四季变迁无动于衷。在天目山的一次自然游学营中,当老师问孩子们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有三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打游戏。

让孩子从数码产品与各种课外班的左右夹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回归本该属于童年的旷野,寻找一切生命原初的感动,是自然萌事业的发端。

百欧欢农场的“都市小农夫”活动。

萤火虫的微光

2013年初,WWF举办的一个自然学校分享会引起了我的兴趣。彼时本人刚从新华社旗下的杂志社记者转身成为三联书店的图书编辑。因为以往新闻采访的经历,我接触过水电开发、水鸟保护、捕杀流浪猫、湿地围垦等一系列与环境、自然有关的选题,也因此对环境问题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但新闻工作不停追逐热点的节奏让人难以静心思考一些问题,我转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想给自己一点空间,想想自己能为环境问题的传播做些什么。

我不喜欢那种恐吓式的宣教方式,觉得那会诱发恐惧与厌恶。在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我深深为自然中蕴藏的力与美所感动,并坚信一定有一种方式,可以展现自然的美好,让人心生向往。“自然学校”这个概念,好像暗合于内心深处的某个按钮。

分享会新颖有趣。我头一次了解到“自然教育”的存在。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讲究体验与情感连接,希望通过人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知、了解自然,并唤起保护自然的热忱与行动。

这样的实践与我认同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顺理成章地,我报名参加了WWF举办的自然教育讲解员培训班,并通过筛选成为首批10名学员之一。通过培训,我了解到自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也了解到日本、中国台湾在自然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遂决心去亲眼看一看当地的自然教育实践。在和好友尹君兰商量后——我们是同级校友,尹本就对教育与公益事业非常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去台湾游历一番。

2013年末,我们拜访了由新竹荒野的恐龙(自然名)夫妇主持自然教育课程的大坪国小。那座深山里的学校以蝴蝶为教学特色,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实践和目标。新竹荒野的两个观察基地让我们了解到自然保育与守护家园行动间的紧密关联。后来,非常幸运地,我们还拜访到荒野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徐仁修老师,徐老师数十年的人生体悟及荒野协会对台湾社会的浸润作用让我们感受到莫大的鼓舞。

从台湾回来后,我们和来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唐继荣、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副教授郭光普等几位不同领域的伙伴开了个碰头会,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决心效仿荒野,从本地做起,从娃娃抓起,带领亲子家庭开发基于本土的自然教育课程。

始于2014年3月的“萤火虫自然亲子学堂”就此有了初步的构想。

徐仁修老师告诉我们,自然教育活动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合适的时节,带领参与者去合适的地点,观赏合适的自然风物。萤火虫自然亲子学堂便以这样的设计思路一路走了下来,并结合生态系统的内部关联形成了每月一次的初步课程体系:春季赏花观叶,夏季听虫,秋季观察湿地与森林,冬季观候鸟……

丰富多样又充满乐趣的课程很快受到家庭的认可与欢迎。一些孩子开始持续地参与课程,并将其视作一个月里最值得期待的事儿。

亲子家庭的改变如春风化雨般潜滋暗长,却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原来娇气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夜观活动中锻炼了胆量,在自然观察和户外探索中磨练了意志;一些原本怕虫的妈妈爱上了昆虫,行为谨慎的爸爸在老师和孩子的带动下第一次将蛞蝓拿在手里,发觉这个小东西其实挺可爱的……

2014年末,萤火虫自然亲子学堂以其新颖的课程内容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我造血特色,获评2014上海十大青年公益创投项目。

从资源共享平台到社区自然俱乐部

2015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我从原单位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的自然教育从业者。

虽然日常的自然体验活动依然开展得很顺利,但心中一个更大的梦想开始蠢蠢欲动。

因为我与团队中的几位小伙伴都有传媒出版相关的背景,我始终觉得,除了做活动本身,我们应该做点不一样的尝试。

2015年末,新伙伴卢昱的加入让这一切水到渠成。卢昱是天文学博士,在少儿出版社担任编辑,曾创刊《十万个为什么》杂志,有丰富的自然科普经验。

我们在一起畅聊了自然教育与传媒出版结合的各种可能,并决定从线上做起,构建一个自然教育的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解决自然教育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盘活讲师、场地、课程等相关资源,一方面通过加强供需匹配等激励机制沉淀图文、影像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内容,打造一个自然爱好者的社群。

自然萌就此诞生。

因为涉及IT技术与网络运营,技术人才的加盟变得迫在眉睫。这时候,浙江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网络事业部负责人张翼翀的参与让项目如虎添翼。他原本就长期关注和参与环保生态相关的志愿服务,也有多年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作为主要负责人已完成青少年校外教育和NGO领域大型项目十余个。

万事俱备。虽然技术研发是一件很“烧钱”的事儿,但为了完成心中的梦想,我们依然自掏腰包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初步建设,并邀请熟悉的业内伙伴成为内测用户。目前,一个包括活动发布、报名、讲师与场地预约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已初见雏形。

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现阶段的行业基础还不牢固,尤其是人才与课程内容的欠缺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夯实行业的基础建设,资源的有效匹配与利用亦是无源之水。

恰在此时,一群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长找到了我们,提出希望开展社区里的自然活动——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开始逐渐成型:培育爸爸妈妈成为自然讲师,开发家门口的自然课,这样的尝试可行吗?

在热心家长的推动和鼓励下,针对家长的自然教育培训计划“自然之门”正式推出。我们培养爸爸妈妈为主的意见领袖,帮助他们学习课程设计、组织招募、建立团队,发展成为自组织的自然俱乐部。

自然萌的定位也由此变得更为清晰。我们要做一家支持型的自然教育机构,任何人,只要对自然教育感兴趣,从入门培训到活动的管理运营,再到讲师、场地、课程的供需匹配,我们都可以“扶上马再送一程”。

一幅遥远却令人向往的蓝图似乎在眼前展开——那是个共建共享的自然家园,人们相互服务、彼此监督,自然之美融入日常。

天马山森林夏令营,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树皮上的生物。

探索不同形式的知识产品

除了为专业人士提供展示和交流互动的空间,我们立足团队背景,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自然达人的专业价值,以合作生产不同形式的知识产品。

可以玩的立体书是我们尝试的第一个产品系列。

2016年,在北京市科委的资助与中国动物学会的专业指导下,卢昱作为产品总监带领团队研发了“北京的候鸟”系列自然科普课程与教材教具——可以动手DIY的立体书成为教具的主要形式。

通过动手拼装,6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立体书的制作,让原本属于天空的精灵来到身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玩伴。

课程包括6个主题,分别是:《候鸟与留鸟》《青山绿水间》《红墙黄瓦间》《神奇的歌唱家》《丑小鸭的故事》《鹰飞在天》。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该课程的专业培训,包括人大附中、101中学、北达资源中学等在内的10余所知名学校已确定课程购买方案。

良好的市场反馈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动力。不过我们深知,如果想更上一层楼,不管是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完善产品体系,资金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开始尝试接触各种融资渠道,幸运的是,很快就获得了阿拉善SEE“创绿家”项目的认可与资助。

曙光初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线上信息系统与不同形式内容产品的开发,通过内容建设串联起各地的自然同好。

环境小记者训练营、自然创作训练营等酝酿已久的项目也即将启动,并配合策划不同形式的内容产品。

自然教育方兴未艾。和许多同行者一样,自然萌小而新,却有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唯愿自己的微小努力可以为更多人打开自然之门,让自然之光照耀童年,让绿色的种子在心田萌芽,在都市开花。

猜你喜欢
课程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