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的气派

2018-05-14 13:20韩石山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赋税何先生读史

海外的历史学家中,何炳棣先生(1917~2012)是重量级人物。

何先生是浙江金华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上清华大学时,他的本家哥哥何炳松,就是清華大学的史学教授。1 938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因故耽搁,直到1944年才参加了第六届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考试,西方史专业只有一个录取名额,他考上了。

何先生的傲慢,在学界是有名的。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国门还没有大开,他和杨振宁受不同部门的邀请来到北京。见了面,杨振宁说炳棣啊,那年留学考试,你比我高3分,何先生当即说不对,是高7分。在何炳谏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中有精确的分数记载,何是78.5分,杨是71.5分,确实高了7分。书中说,历届留美考试里,得分最高的是钱锺书,87.9分。

何炳棣的学术特点是气派宏大,论证精密。他出国留学考的是西方史,去美国修的是英国中央和比方财政,拿到博士后觉得还是要做中国的学问,于是转向明清史研究,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出版了《明清社会史论》等著作。70岁以后又转向中国古代史研究,仍有不俗的成绩。

在明清经济史研究上,他是个高峰,至今无人可及。何先生天分极高,很多人研究明清时代丁口与赋税的关系,丁就人口,该没有什么疑义。而他在《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里说,他用一周时间翻阅清代赋税资料,发现丁口与田亩,绝非前代学者说的那么一回事。随粮起丁,随田起丁,清初的丁与各州县的人口细数无关,是一种赋税的概念。明初规定,16岁至60岁的成丁,其劳役已折成税银,转由田地承担,雍正朝正是推行“摊丁入地”的时期。

在他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开头一章里,说他考上清华大学,父亲给他写信,说在两件事上不要舍不得花钱,一是买书,一是吃饭。何先生是南方人,但体魄完全是北方大汉型的,一直活到90多岁。

(韩石山/文,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赋税何先生读史
家中绿植总招小飞虫,咋整?
读史长智商:颤抖吧,糊弄我的人
读史长智商: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读史长智商:我的脚丫子呀
爸爸画1440幅漫画帮女儿学成语
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中的若干关系
明代杭州府北运白粮征收考辨
何振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