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琳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不容小觑的。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问题压力更为突出”。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理念的推行进程中,农村老年人口的“看病难、养老难、照料难”等相关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急迫而又任重道远。据相关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7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约为0.6%。因此,据相关人口学专家估计:中国老龄人口将于2050年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表现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且伴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60%分布在农村地区这一现状,使得农村地区形成了“未富先老”趋势性现象。
相比城市老年人口,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体系的弊端与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一、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作为占全国老年人口70%的农村老年人口,其社会养老保障支出仅为全国社会养老保障支出的11%,将两个百分比数据一对比,充分说明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的极低普及率。城市与农村养老支出的巨大悬殊也间接说明了养老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二、农村老人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空巢化”现象。而加重此现象后果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小型化问题使得农村社会家庭养老模式效应日渐衰弱,甚至到了满足不了农村老年人基本的养老要求;三、农村当地相关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下、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收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经费方面难于保障,从而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低下,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在与通过相关一系列问题,认真准确的把握所选取地区——蚌埠农村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需求,以“滴水折射太阳”这一方法具体概括如今农村地区对养老服务的真正需求所在,做到“以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分析。
一、中国农村养老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三大类型包括: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确定养老服务方式上,33.33%的样本人群选择了居家養老。然而,这种传统的养老正逐步接受着挑战。农村家庭已经再也不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了,小型化、核心化正在普及。再者,随着农村消费水平渐渐提升,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村进城获取更高的收入而导致居家养老模式无法在有些家庭维持。于是,在居家养老模式产生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重也慢慢从无到有。尽管后两者无法撼动居家养老的“霸主”地位,但随着农村现状的改变,有一部分老人转为对这两种模式的需求。从数据分析来看,13.33%的人群创新性的选择了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指在一定的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依靠全社会成员或者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与帮助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体制。此种养老模式即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可以降低成本。可见,社会养老模式的选择可以使得供需双方达到双赢的局面。剩下的14.17%的人群选择了机构养老。
二、蚌埠市农村养老现状
本文论证地点选于安徽省蚌埠市的原因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安徽省作为人口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得本省的老龄化现象和“空巢化”现象日益加重,农村社会养老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二、蚌埠市作为安徽省较为发达的主要城市之一,早在1993年就全面实施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农村社会养老方面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因此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蚌埠市的县乡数量较多,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怀远县和李楼乡在地理位置上几乎横跨蚌埠市,数据空间跨度大,可靠性上升,利于提高后期分析结果。
该地区相关农村男女所占比例之比为6:4,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52.48岁,受访者的年龄跨度从21到72岁。其中中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较大,50至65岁(不包括65岁)的受调查者占全部总人数的40.38%,65岁以上的受调查者占全部总人数的20%,两者之和为60.38%,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在逐步扩大,这也是导致养老服务问题增多的一个必然成因。
部分农村居民的月人均收入水平在1000至3000元之间,收入在1000以下的居民人数紧随其后。整体人均收入水平仍处于中低级水平。最后,再从农村社会保险方面来看,54.31%的农村老年人购买了保险,尽管数据显示已经超过了半数,但这远远没有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这也是农村社会养老需求所反映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社会养老因素分析
由调研的结果可知,农村老年人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养护两个方面最为重视,分别达到了29%与30%。前者是所有养老模式的基础,后者是判断养老服务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而文化娱乐的需求紧随前两者之后。这一调查现象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人们的社会追求正在稳步上升。人们开始不满足与基本的温饱问题转而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追求医疗、娱乐等方面。良好的就医条件可以帮助老人们注重养生、延长寿命:种类齐全的文化娱乐设施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一些由于子女不在身边陪伴的孤独感。因此,这种种现象对于今后的养老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改进方向。由于扩大了老年人的生活轨迹,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额外附加需求。养老需求开始进入多元化阶段。
四、相关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物质方面。政府应与社会主体共同出资,积极有效的推进各项能满足农村老年人需求和丰富其日常生活的地点、设施等的建立。在农村当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创建一些福利设施,如养老敬老院、公共医疗诊所、老年人文娱中心等,将老年人从家中“请”出来,扩大老年人的生活轨迹,使老年人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到更有利于自身晚年生活的高度中来;建立相关卫生医疗中心,编制一张关系紧密的农村医疗用户网。在社区卫生保障服务的基础之上延伸为老年医疗加养老双内涵的保障服务体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精神方面。精神支柱胜于一切物质享受,老年人均存在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孤独。所以在精神层面上,我们应当充分了解老人内心需求,做到按需分配并创造一切优越的条件来满足他们。老年活动室、老年文化宫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老年人内心上一直存在的孤独感。营造家庭和睦、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老人的家庭氛围有利提升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尊重老年人群在社会中所处于的地位,不要给老年人群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
3.法制方面。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一系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形成扎实有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根据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农村社会养老的形式种类以及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性质。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由本次调查可知,农村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水平,只达到了54.31%。为了提升农村养老保险的普及程度,可以指定相关对口政策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等相关政策,专项解决此类问题。
(二)建议
对于一个完美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机的结合互联网的特性,形成“互联网+农村养老”新模式,结合O2O模式,将线上入驻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与线下老年人实体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并且建立养老服务线上平台、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与服务网络,开展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化养老体系。(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