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
一、合肥地铁发展现状
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近年来逐渐成为安徽省乃至中国的交通枢纽城市。合肥市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总人口四百多万人,城镇化率高达60%以上。近年,合肥迅速发展,人口密度持续上升,交通拥挤问题日益显著,城市交通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加重。合肥轨道交通的第一条线路于2016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截至2017年12月,合肥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4段,包括3号线、1号线三期、4号线、5号线,共118.2余千米。到2021年前合肥市将建成5条地铁线,运营线路约175.56千米。合肥轨道交通的出现,真正缓解了交通拥挤等问题。
二、合肥地铁的优势
(一)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
1.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地铁具有运行密度高、行车间隔短、速度快、列车数量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运输能力。轨道交通单向顶峰运输能力最大高达8万人次。据统计,地铁的年运输量达每年每公里1200万人次。地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据调查,一小時的地铁运输可在全日高峰时段通过17%至20%的客流,3小时可通过全天客流量的31%。
2.轨道交通的“享受力”。地铁因为在特定线路轨道上运转,不会发生堵塞,也不会因天气原因延迟,可以准确把握出行时间,据调查合肥地铁准点率高达99.81%。地铁运行速度快,换乘简单快捷,缩短了乘客出行时间。地铁运行速度稳定、内部环境优良、空间宽阔、上下车及购票方便,给乘客以优质的享受。因为地铁在特定的行轨道上行驶,路线简略,且不与别的交通工具并行,所以基本不会发生事故。
3.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力。城市土地面积有限,地铁在地下轨道行驶,充分缓和了城市地皮紧张,缓解了传统交通运输带来的交通拥挤等问题,更好的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利用。地铁相比于公车运行能耗更低,运行费用也就更低。由于地铁的牵引全靠电力,相对于公车来说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综上,轨道交通的发展,能够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符合科学发展观。
(二)政府政策支持
早在上世纪末合肥政府便对地铁建设进行了规划,这个规划搁置了十余年,于2006年开启全新的地铁规划。2008年5月,正式成立合肥地铁一号线建设指挥部;2010年安徽省“861”工程投资计划将合肥地铁1号线工程纳入其中。政府对合肥地铁的建设相当用心,2012年11月10日,安徽首台盾构隧道掘进机在合肥南站启用,至此,合肥地铁展开了新的篇章。
(三)对居民的好处
没有修建地铁前的合肥,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市区乃至城郊道路拥堵不堪,节假日更不用说。地铁的兴建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的出行还减少了居民在交通出行上的花销。此外,地铁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调查,轨道交通出现后,居民的幸福度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
三、合肥地铁对皖江城市带的影响
(一)经济效应
1.带动了沿线商业区房价的飙升。其颠覆了“唯城市中心论”的传统居住观念,从而出现了“买房跟着地铁走”的说法。轨道交通的出现,使得合肥交通通达度提高,基础设施也越发完善,同时加快了地铁周围房地产业的发展,例如,滨湖新区、高新技术区等地房价,最高可达每平方米6万元。
2.促进合肥产业发展,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它不仅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地铁周围工商业,交通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内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供大于求,而轨道交通的建造恰恰缓解了此问题。同时,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建设,也会促进材料、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使餐饮、售票等相关配套服务更加完善。
3.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调查表明,“1公里的地铁可以提供大约60个工作岗位,一座城市建成了一条地铁线路,很快就能组成一个大约2000人的大型企业。”可以说,地铁的出现,直接为居民提供机车司机、车辆控制人员、车辆维修维护人员、轨道维修人员、车站维护人员、技术协调管理人员、车站值班员、调度人员、运营管理人员、乘务员、售票员等岗位。同时,由于轨道交通带动了沿线商业圈的发展,所以另一些岗位也随之而来,例如沿线商店服务员等。
4.改造城市格局。轨道交通影响着土地利用结构。地铁使郊区基础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居住区人数不断增多,从而形成了新的商业区,使原本落后的郊区成为优越的商业区位。到目前为止,地铁的出现促进了老机场、高铁站、车站等商业圈的形成,而传统的老商业圈的发展却不比曾经。
(二)社会效应
轨道交通建成改变了市民以往的交通出行方式,地铁承载量不断攀升。仅2018年3月27日,1号线客流达181217人次。地铁凭借封闭的车道以及确定的轨道促进自身运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通过两地的时间,提高居民时间的利用率。其次,地铁扩大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从前居民很少去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但是,轨道交通出现后,居民的出行范围被极大的拓宽了。另外,合肥地铁的出现,减少了道路拥堵的现象。这些都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三)环境效应
轨道交通主要通过电力驱动,清洁、环保、安全,同时轨道交通导致居民传统出行方式减少,使得私家车和公共汽车的使用量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缓解了大气污染的问题。
(四)城市辐射效应
1.皖江城市带内部对地铁的需求。从整体交通运输网络来看,皖江城市带交通运输线运输压力大。首先,交通和经济不匹配。皖江城市带货运量和客运量占安徽省的比重低于GDP比重,高于面积占全省的比重,说明区域交通发展水平低于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要想更好的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迫在眉睫。其次,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间交通建设发展不平衡。在所有城市中,合肥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公路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水平。六安市客运量和货运量最大,但是公路密度仍低于安徽省平均值,可见六安市交通建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芜湖市和巢湖市公路密度相对较高,而其他几个经济较落后地区则密度很低。
2.皖江城市带周边城市带动作用。预测区域内交通发展将沿着南北轴线(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和东西轴线(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两条轴线发展,其中,合肥作为重点城市,它的发展必将在皖江城市带中发挥示范作用。合肥地铁的出现不仅带动城市内部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密切了同其他省份的空间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合肥作为中心城市临近江苏省,而且江苏省经济发达,对周边城市辐射作用强,人口较多,物质需求和出行交流需求量大,其交通运输的完善将促进江苏省和皖江城市带之间的交通联系。除此之外,浙江省和湖北省也与皖江城市带相邻,同时经济相对皖江城市带周边城市较发达,合肥市交通的完善使得与这两省的沟通更加便利,增强了对边缘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各区域间的互动和分工也得以加强。
通过对合肥地铁产生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城市间发展的交通辐射作用的分析,能够看出轨道交通建设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必然催生新的交通运输方式,而轨道交通的出现对区域发展亦起到了正面的反作用力。(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71037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