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培养”试管婴儿的奇妙人生

2018-05-14 15:39殷梦昊
新传奇 2018年12期
关键词:湘雅试管婴儿中信

殷梦昊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罗优群的名字,会跳出一长串新闻:昔日试管婴儿今朝上高中;试管婴儿“培养”试管婴儿;其妻子王琳自然怀孕生女……他的这些奇妙经历和传奇人生始终吸引着媒体的目光。

“试管婴儿‘做试管婴儿,大概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吧。”2009年本科毕业后,中国大陆第四例试管婴儿、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选择回到生命的起点——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下称“中信湘雅”),这是世界上治疗规模最大、平均临床妊娠率最高的生殖中心之一。医院的前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类生殖工程研究所,正是当年卢光琇教授“培养”出罗优群的地方。

自带“明星”光环

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第一位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降生;同年6月5日和7日,由卢光琇培养的章皿星、罗优群相继呱呱坠地。

昔日试管婴儿今朝上高中;试管婴儿24年后“重回”实验室……他的成长轨迹一直被媒体完整记录。

如今30岁的罗优群,算得上是实验室的“老人”。面对记者的采访,罗优群坦言:“习惯了,只有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才是最特别的。大部分时间,我会忘记我是试管婴儿。”

罗优群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会定期去长沙体检,每年的结果都是正常。他从没觉得自己有何特别之处。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某天,教室外突然来了很多人,说要采访他。

记者问了什么,罗优群忘得一干二净,倒是对黑色的摄像机记忆犹新。当时趁记者走开,他按捺不住好奇心,偷偷摸了一下。那是他第一次听说“试管婴儿”。

“有点像山村里的小孩看到汽车。”罗优群说,“其实同学们对记者采访比对试管婴儿本身更好奇。”

甚至有陌生人写信寄到学校,字里行间流露出羡慕。“他们觉得你好高级,跟明星一样。”罗优群说,他成长中面对的更多是好奇,而非歧视。

一本儿童杂志让他印象最深,文章配图是罗优群的头像被放到一根试管里。“这其实是在误导公众。连我都理解成试管婴儿是从试管里长出来的。”他觉得这种做法非常不妥。也是因为那篇报道,他曾幻想自己有超能力,跟動画片里的葫芦娃一样,说不定会喷火。“我也吃饭睡觉,该生病也会生病。有人成绩比我好,也有人比我差。”罗优群笑了,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

据卫生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出生近3万名通过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诞生的婴儿。根据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的数据,1990年全球只有大约9.5万名试管婴儿,2000年增加到近100万,2012年突破500万。全世界都在迎接这场新的人口浪潮。

因为父母下岗,曾不断有好心人打电话关心罗优群。学校的传达室替他收过几十封来自各地的信件。“我收到的不仅是捐款,更多是精神上的关怀。”直到现在,罗优群还和一些资助者保持联系,并在婚礼时邀请了他们。

2006年,罗优群在高考志愿表上清一色填了临床医学专业,最终被湘南医学院录取。入学时,学校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记者招待会。那时,试管婴儿技术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他感觉自己的“明星光环”消失得差不多了。

“生怕把胚胎怎么了”

读大三时,罗优群到中信湘雅实习。进实验室的前一晚,他兴奋得失眠。当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胚胎的时候,时光仿佛穿越——“我原来就长这个样子。”

从不避讳谈自己是试管婴儿的罗优群,起初并不能理解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他曾经觉得,不孕不育“跟感冒发烧一样平常”。不过,他渐渐留意到,每次有记者来拍摄时病友们都很抗拒。“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没有小孩。”

曾有十余年,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几乎陷入停滞。直到进入新世纪,试管婴儿行业才迎来春天。

2012年,中国人口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达到4000万,占到育龄人口总量的12.5%。4000万,这相当于加拿大的人口总量。

没有其他地方比在中信湘雅更能直观感受中国人的生育焦虑——门诊大厅每天7点不到就人山人海,40%的病人来自外地。门前的湘雅路被称作“睡衣街”,因为试管妈妈们住在附近大大小小的“幸孕旅社”,穿着睡衣来来往往。争吵和泪水再常见不过,曾有女子被丈夫一巴掌打翻滚下楼梯。

实验室和门诊不一样,和病人不直接接触。大多数时候,罗优群看到的是畸形的精子以及发育不成熟的卵细胞。

某天,他负责安排病人排精,在快下班时遇到一对夫妻:丈夫紧张,排精困难,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而卵已经取出。当时的胚胎冷冻技术不够成熟,3小时内必须受精。妻子急得直哭,硬生生下跪哀求:“医生,你一定要帮我们想办法啊!”罗优群一下子懵了。

工作时间越久,他越发觉得“这份工作是神圣的”。2014年,中信湘雅建立起大陆地区第一套ISO(国际标准化)流程,质量控制日益稳定,但罗优群总是“生怕把胚胎怎么了”。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约有1000人回到中信湘雅解锁存在这里的冷冻胚胎。大龄产妇越来越多,她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不孕不育,还有染色体疾病、基因病等遗传病。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通过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可对单基因遗传隐患进行筛查。2012年,中信湘雅诞生世界首批经全基因组测序、保证染色体无异常的试管婴儿。

“父母心,皆如此”

2015年9月,“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一个月后,43岁的刘云爱赶到中信湘雅咨询试管婴儿手术。她年仅19岁的儿子——消防员蔡家远,在爆炸中牺牲。5%的成功概率下,刘云爱成功怀孕,次年8月产下一子。

面对失独群体,医生们感到心痛,而更多的时候是无力。“只要子宫没问题,基本能帮他们怀上,哪怕四五十岁。但如果子宫出了问题,我就彻底没办法。”卢光琇说。

1996年,首例代孕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孩子的母亲多次流产后,因妊娠中期子宫破裂而行绝育术,因此选择代孕。1997年,卫生部出台规定,严禁代孕母亲的试管生产。

禁令之前,卢光琇也曾参与实施几例代孕手术。尽管技术操作上不存在难度,但伦理和法律问题不可回避。一个案例让她印象深刻:姐姐帮妹妹代孕,前期比较顺利,但胎儿足月时,因家庭矛盾,姐姐擅自把胎儿流产。

2003年,卫生部颁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明确规定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代孕技术。但目前,国内依旧存在地下产业链,一些代孕需求者觉得没有法律保障,转而寻求境外代孕服务,引发一系列问题。

“我们这代人只能不断提高成功率。未来,也许会出现人造子宫解决这个问题。”卢光琇说。

从遗传学角度,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也并非父母亲生。“供胚”意为胚胎的精子、卵子均不来源于亲生父母。但对罗优群来说,这只是一个名称罢了,“妈妈十月怀胎生下我。父母养育我多年,我们是有感情的”。

罗优群的女儿今年两岁,最近刚学会说话。他和妻子为她取名叫罗忆霖。“人要懂得感恩。虽然孩子没见过卢惠霖老爷爷,但我希望孩子能记住他。”

到2003年,卢光琇共做过7例供胚移植手术。最初做供胚的背景是因为国内尚无冷冻胚胎技术,胚胎丢掉十分可惜。“那时谈伦理是奢侈的。”这项业务后来被法律禁止。

罗优群的妻子也是医生,俩人每天工作12小时,父母从常德来帮忙带孩子。为了减轻老人负担,休息日他只允许自己睡到7点,主动带娃。“除了忙点,都挺自在。”他承认,从小就被母亲溺爱。

“父母心,皆如此。”罗优群不觉得这跟自己是试管婴儿有何关联。

记者问他最爱吃什么。“妈妈做的菜。”他毫不犹豫,“她做的什么都好吃。”

(《解放日报》2018.3.19)

猜你喜欢
湘雅试管婴儿中信
“湘雅轩辕”张孝骞
“战”疫”一线:“协和”里的“湘雅”
高龄妈妈生二胎,别急着做试管
湖南湘雅建立移动医疗平台
澳大利亚:试管婴儿与普通孩子一样健康
民国时期张孝骞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治校实践探析
做试管婴儿都生双胞胎吗
三代“试管婴儿”利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