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每当听到同学们一针见血地批判事物的时候,我常常为他们的这种一语道破天机的勇气和精神所感动,也常常为他们具有这样深刻的审视事物的能力而叹服,然而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他们不仅缺乏敢于审视自我的意识,而且更缺乏正确评价自我的勇气和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然而辩证方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多难度的,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健康心理。
一、利用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意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又都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在其变化发展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向学生传播这些哲学道理的过程中,我结合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设定了揭示有关知识点的问题与情景,让他们思考并一步步做出答案,使之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界和社会、人类和自然、人和人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联系性,其变化发展具有相互制约性,这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转化又是从量变开始的,而质变的发生正标志着事物向前发展,这其中经历曲折的道理。
明白道理,并不一定等待拥有意识,因此,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意识仍然是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更是教学的目的。
二、班会教育更注重辩证思维方法训练
一周一次的常规班会,学生们常常谈到热点话题是政教处的周考核结果,他们常常为过去一周所做出的努力未被得到肯定而偷笑,面对这样的情绪,我们给了他们充分表达情感,渲泄情绪的时间和机会,并利用他们的这种关注集体的荣誉,珍惜集体荣誉的情感参与到他们的情绪渲泄中去,甚至发出比他们还要“激进”的怨气,让他们在我相当过火的埋怨声中去体会那种“过分”的不合情理的情绪,让他们对我的这种“过分”情绪产生烦燥情绪,让他们对我们这种“过分”产生厌恶情感,此时我们教师转而表达对学生们关注和珍惜集体荣誉的这份情感而赞赏,同时给他们讲辩证法的条件论,帮助他们认识条件的相对意义和重要意义,驱除他们心理上的那种对考核结果怀疑,不信任和不满的情绪,进而启发引导他们思考在他们看来两个都“不公平”的结果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三、注重受挫教育,使学生在挫折和失败的境遇中学会看到希望和光明,树立信心
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会看到希望和光明,树立信心,坚忍不拔地勇往直前,这是人一生中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人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祖国建设者了,能否拥有这种品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品质更为重要。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的一生也不过如此,如我班有个学生上进心很强,又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竞赛活动,她在每次参赛活动中都渴望自己成功,以期实现其价值目标,然而,正如她所说的一样,生活总是在和她开玩笑,她几乎在每次竞赛中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有一段时间她抱怨生活不公平,也曾以眼泪控诉过,以消极对抗过,以沉默抗议过,看到她的境遇,我在讲解前进性曲折原理的时候,向同学们讲述这她的遭遇,并以她的经历为例分析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将导致的后果对人一生的影响,也请她做出发自内心的分析和选择,课后我问她听课为什么老点头,她告诉我,她似乎明白了许多。
借此机会,我向他们讲了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好同学宋彩玲……使他们明白人生不可能性一帆风顺,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崛起。
四、注重学生“知情行”三方面的心理品德的培养教育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指每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为的表现的稳定的特征可倾向。品德作为个性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学中要特别注重育人功能的发挥,所谓育人,无非是说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言行规范,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要求。
在品德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构成品德心理结果的“知、情、行”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知,即道德认识,按照哲学关于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观点来讲,学生在其受教育教程中,能否形成統一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道德规范,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的培养和形成。
情,即道德情感。作为一种个人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是否符合自己所认同并要求维护、遵守的道德准则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在品德的培养中作用也重大,因为只有对事物产生了道德情感,个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才容易转化为道德信念,实现内化。
行,即道德行为,它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意识支配下和行为言论等,它既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知、情、行三者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心理品德的培养和教育中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五、品德不良的矫正问题
学生品行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而错。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良品行行为的形成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又起着决定作用,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外在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和学校不当的教育影响。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自我审视意识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行,并不断帮助学生矫正不良心理品德行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敢于自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