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瑶
2017年,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以下简称IAATO)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7年南极季到访南极的全球游客达44367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数量大约5300人次,占全部南极游客的1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
除了观景探险,南极旅游更是一次环保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文化之旅。通过亲身体验,人们能够真实地体验极端的气候、接近地球独特物种,追寻百年前人类探险英雄的足迹。
南极旅游始自20世纪60年代前后,目前,南极游客数量已由每年几百人增长至5万多人。
环保是南极旅游的第一要事。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甚至一粒外来种子都可能给南极带来颠覆性破坏,威胁物种格局。开展安全的、对环境负责任的南极旅游成为人类的发展共识。
南极旅游已纳人南极条约框架进行管理,并成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重点议题。
登陆南极时,下船前船方会对游客不断重申环保要求。例如,游客必须穿船方提供的高筒靴,并要将靴子浸泡在消毒水池后才能上岛;船方会认真检查游客衣服,用吸尘器将可能携带的种子或者碎屑物品吸干净,确保其不会遗落在南极;游客观赏企鹅时,必须与企鹅保持5米距离……
安全是另一重要议题。保障旅游安全,旅游公司要负责,也需要游客配合。目前,IAATO根据极地经验和实时气象条件进行游览路线规划,但南极大陆气候严酷、气象变化莫测,为行程带来一些风险和变数。
一般来说,游客从阿根廷乌斯怀亚上船后,参加的第一个集体活动就是紧急撤离的逃生演习。抵达南极后,须严格遵守规则,跟着领队走相应规划的安全路线。如遇到极端天气被迫放弃行程,也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进行配合。
旅游对南极科研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极科考的窗口期和南极旅游的窗口期均在南极夏季,为方便中国游客游览,长城站专门划出规定路线作为参观地带,夏季长城站最多一天可接待兩至三批中国游客,每批一两百人。
“在不影响正常科考的情况下,科考站会尽量满足游客参观的心愿,但科考站毕竟不是旅游设施,如果有额外的、过多的接待任务,会分散科考人员的精力,希望中国游客能够理解。”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陈丹红副巡视员说,一些国内旅游公司将参观中国的长城科考站作为南极旅游的卖点,以此调高价格,对游客产生了一些误导。
目前对南极旅游的约束,主要来自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有关措施和决议,以及以IAATO为首的行业自律。但美国、俄罗斯、挪威、法国等国已通过国内立法对本国包括旅游在内的南极活动实施管理,对本国公民南极活动的合规环保进行约束。我国也已建立了南极考察活动管理体系,为开展南极旅游等活动的环境管理奠定了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