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庄勘查区煤岩层对比分析

2018-05-14 11:09王翠
科技风 2018年12期

王翠

摘要:煤岩层对比在地质勘探工作中不可或缺,本研究区的煤层层数较多,研究区煤层对比以标志层为主,其次参考间距、岩性、古生物组合及测井物性反映,控制对比能力强,可采煤层对比结果可靠。

关键词:煤岩层对比;标志层;测井曲线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西南部,东西长约13.61km,南北宽约626km,面积366km2。区内煤系地层总厚度614.11m,煤层平均总厚度10.24m,1.67%的含煤系数,二1煤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余可采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

2 研究区地层及构造

2.1 研究区地层

研究区地层属渑池—确山地层小区,基本为第四系掩盖,煤系地层基底为古生界寒武系上统崮山组。根据区内钻孔揭露及区域资料,本区地层由老至新为: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中统二马营群、上统延长群;第四系。主要可采煤层位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

2.2 研究区构造

研究区位于临汝向斜南翼,朝川弧形状构造的中央部位,地層产状也受弧形状构造的控制,基本构造形态为单斜,走向多为北东~北东东向,倾向北~北西向,倾角一般在10~25°之间,南西部倾角较大,可达到50~85°。

3 含煤性

本区的煤系地层总厚度614.11m,分为九个煤段,含煤约36层,煤层平均总厚度10.24m,含煤系数为1.67%。区内有四层可采煤层,其中二1煤为全区可采,对比可靠,结构较简单的较稳定煤层。其余三层属于区内局部可采,对比可靠的较稳定煤层(表1)。

4 煤岩层对比分析

4.1 对比方法和依据

本研究区的含煤地层中,标志层较多,是作为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之一,并结合层间距、古生物特征和煤、岩物性特征(测井曲线)等方法对煤层进行对比。

4.2 标志层、煤层特征及其间距对比

4.2.1 太原组上部灰岩段

一8煤顶板为深灰~黑色,厚层状燧石灰岩,本层厚度大,一般在7.66m左右,上部含较多燧石结核,其形态有瘤状、透镜状、似层状等,下部含蜓科化石。

4.2.2 大占砂岩(K2)

位于山西组中下部,浅灰色~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滚圆度差,层面含大量大片白云母及炭屑,具板状交错层理,含瘤状菱铁质结核及泥质包体,俗称“大占砂岩”,厚度087~38.68m,一般为9.98m左右,全区较发育,绝大部分为二1煤直接顶板,是控制和对比二1煤的良好标志。

4.2.3 大紫泥岩

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为紫斑泥岩和紫色粉砂质泥岩,局部灰绿色,团块状,含较高的铝质成分,局部富集大量菱铁质鲕粒,泥岩的主要成分为粘土矿和高岭石。本层特征明显,下距二1煤79.03m左右,是控制二1煤的辅助标志。

4.2.4 K6砂岩

位于下石盒子组上部,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分选较好,底部颗粒较粗,并含砾,从颜色上和矿物成分上看是很好的对比标志。下距五2煤48.36m左右,是控制五煤段的重要依据,厚度在0.28~21.43m,一般5.52m左右。

4.2.5 硅质泥岩

黑色、致密、坚硬、贝壳状断口,垂直节理发育,镜下观察硅质岩主要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含粘土杂基和少量岩屑混入物,并含有大量硅质海绵骨针,分布在八煤段中部,是区别八煤段与其它煤段的良好标志。

4.2.6 平顶山砂岩

浅灰~灰白色,微带浅红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硅质胶结,坚硬,耐风化,含钾长石。岩石表面常见风化后的凹坑,垂直裂隙发育,中下部夹8~10m浅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厚度在32.68~141.13m,一般86.69m左右,是对比下部煤系地层、控制上部断层的主要标志。

勘查区的地层厚度、煤层间距与豫西其它勘查区相比,仅八煤段厚度偏小,其余各含煤段基本一致。其中八煤段厚度最小为62.38m,最大为137.70m,一般为101.05m左右,详见表2。

4.3 古生物特征

舌形贝化石在该区各层位中发现不多,仅在五2煤直接顶板砂质泥岩中普遍存在,是鉴别五2煤的良好标志,也是区别五2和五3煤的主要标志。另在七煤段底部25~30m左右的砂质泥岩中亦含有舌形贝化石,但其个大有别于其它层位,同时和植物化石碎片并存。

4.4 煤、岩层物性特征对比

本溪组:本组地层为厚度5.54m左右的铝土质泥岩,在自然伽玛曲线上为全区地层的最高值,一般都在4.0~5.0PA/kg之间,在个别钻孔中也有达到5.0PA/kg以上,物性标志明显。

太原组:上部一8煤直接顶板是本组中最厚的一层燧石灰岩。一般11.73m左右,视电阻率值达1500~3000Ω·m左右,因其底部为一8煤,故在视电阻率曲线上表现为底部成斜坡或台阶状,在自然伽玛曲线上也表现为低值。

山西组:下起太原组顶,上止于砂锅窑砂岩(K2)底,该段有几层较厚的砂岩在伽玛曲线上表现为低伽玛值,其值在0.5~0.7PA/kg之间。

二1煤厚度大,煤质好,一般无夹矸,但在少数钻孔中下部偶尔见一层泥岩夹矸。二1煤直接顶板为大占砂岩,一般在876m左右,视电阻率值一般比二1煤小,呈多次不规则的尖峰,曲线上易于识别。

4.4.1 K2~K4

该段地层在伽玛曲线上表现为锯齿状,由于此段泥岩质软往往孔径扩大,因而在密度曲线上呈现出一些假异常。

K2砂岩因其视电阻率值高,且位于高伽玛值段变为低伽玛值段之间,所以易于识别。

4.4.2 四煤段

下起K4砂岩底,上至K5砂岩底。四3煤在视电阻率曲线上是上部电阻率高,下部低。在定性的密度曲线上其顶部成斜坡状,另外四2与四3煤之间一般为砂质泥岩或泥岩。

4.4.3 五煤段

下起K5砂岩底,上至K6砂岩底,K5砂岩位于四3和五2煤中部,视电阻率曲线上为较突出的一个高峰。

五2、五3煤间距小,但五2煤顶板泥岩视电阻率值比五3煤顶板泥岩视电阻率值高,五2煤上部往往有一层夹矸,因而在密度曲線上呈“鱼嘴”状反映。五2煤也是本层段中较明显的物性标志层。如3001孔。

四煤和五煤地层段在自然伽玛曲线上都是低值的大锯齿反映,而有别于K2~K4地层段和六煤段地层。

4.4.4 六煤段

下起K6砂岩底,上至K7砂岩底,该段地层砂岩较发育,因而在视电阻率曲线上出现几次相间的高峰。K6砂岩处在伽玛曲线大锯齿低值段的最上部,易于识别。

4.4.5 七煤段

下起K7砂岩底,上至八煤段底,厚约83.90m。该段地层的伽玛值是全孔最低的,而且变化很小。在煤层附近,物性特征明显,在一鼓包上多次出现高低小峰,而其上、下层位对应的曲线都是变化不大的平直段。K7砂岩视电阻率值与其附近地层相比,显得很突出,在伽玛曲线上也是很低,易于识别。

4.4.6 八、九煤段

八他用、九煤段含薄煤层或煤线,未见可采煤层。该段地层伽玛曲线的伽玛值与七煤段相比有明显扩大,由于多为薄层砂岩,所以在视电阻率曲线上出现不大的小尖峰。

4.4.7 平顶山砂岩段

该段地层均为中粗粒砂岩,在视电阻率曲线上为高值反映,一般达到1500~2000Ω·m,且曲线为块状显示;在自然伽玛曲线上为低伽玛值反映,一般为0.7~1PA/kg,易于识别。

5 结语

煤岩层对比在煤炭地质勘探中是一项基础性但非常重要的工作,单纯以一种方法进行对比容易出现煤岩层位误判,因此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比较可靠。研究区煤层对比以标志层为主,其次参考间距、岩性、古生物组合及测井物性反映,控制对比能力强,可采煤层对比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汝州市黄庄勘查区煤炭详查报告[R].河北,邯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2010.

[2]张宏敏,胡斌,刘文平.河南平禹汝矿区含煤岩系综合对比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08(07).

[3]曹代勇,等.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