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亦珊
对于养生,每位老年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同样,作为院士的他们也各有自己的养生经。比普通人更有专业知识的他们,都是如何养生的呢?
钟南山,再忙也做俯卧撑
运动员出身的钟南山(呼吸病学专家),如今82岁了,还保持着运动员的本色,而且擅长多种体育项目。再忙再累,他也不放弃锻炼,外出开会时,哪怕做几个俯卧撑,也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他说,除了运动,心情也很重要。人一旦产生坏情绪,一方面可造成身体耗氧,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增快、血管收缩,会导致大脑和心肌缺氧。
曾毅,模范“糖友”
89岁的曾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谈到他保持年轻活力的秘诀是: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专心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曾毅已经有十几年的糖尿病病史了。他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自己在生活上多加注意,控制好饮食,经常监测血糖、坚持服药,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他每天早晨都会进行血糖监测,十几年来血糖一直保持在标准范围,是个懂得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模范糖尿病人”。
高润霖,心脏要靠平时善待
77岁的高润森(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每天除了有限的几个小时睡眠之外,都是忙碌在有条不紊的快节奏生活之中。在他看来,运动与合理伙食好比人的健康所必需的真金和白银,有了这两样,才能预防心脏病。心脏是否会提前老化,得不得心脏病,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善待它。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对心脏可以起到“我很健康”的暗示作用。
胡亚美,牙好和一头黑发
今年95岁的著名儿科血液学专家胡亚美说:“除了保持心情愉悦,能够保留一口好牙和一头黑发可以算是小小的养生经验吧。平时吃完东西要及时漱口,别让食物残渣留在齿缝里,这样才能保持牙齿健康。”而胡亚美的一头黑发则源于“洗头还是偷点懒好”的理论,因为头皮的分泌物对头发是最好的保护物质。
陈君石,从来不贪吃
83岁的陈君石(莒养与食品卫生专家)有自己的一套“饮食经”:没有不健康的饮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拿韭菜来说,确实存在一些农药残留的现象,但一星期吃一次,能吃进去多少农药?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有些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只要总量不超标,对人体仍然是安全的。他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几十年来体重波动一直没有超过5千克。此外,他很会搭配食物,比如红烧肉,他照吃不误,只是当天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
程莘农,生活习惯别轻易改
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的特需门诊,是程莘农曾经工作的地方。退休后,他每天早起还会到诊室转一圈儿,几十年了,已形成惯性。这种“不轻易改变生活习惯”的习惯,不经意地就成了程老的养生秘诀之一。程老的第二个秘诀就是“不生气”。程老经常在公开场合与人争论时拍桌子,但他笑着说,那不是真的生气,大喊大叫之后我就忘了。那只是一种业务探讨的方式,而绝对不是伤肝的怒火。程老的第三个秘诀是“吃九成饱,就是让肚子里不要有滞,这样就算感冒也不会有大问题”。
张金哲,80岁时还骑车
拥有“我國小儿外科之父”称号的张金哲教授,90多岁时,却依然坚持每周2次门诊、一次教学查房和周末查房。这就是他的养生之道,他说:“我就一个原则,觉得我今天能干的事,明天就应该还能干,昨天能干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干了呢,靠的就是这种信念。”80岁时张老还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然后爬6层楼到诊室,从不坐电梯。“后来,我耳朵聋了,不能骑车,家里就买了一个健身单车。每天吃完晚饭,蹬一小时正好五千米。”正如张老总说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我如果停止了紧张工作,大概就快见马克思去了。”
魏江春,没时间锻炼是借口
我国的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今年已经87岁了,仍和几十年前一样,每年都有一两个月是在森林和荒漠里度过。跋山涉水的职业特点,给了魏老一副健康的体魄,但他还是自我检讨说:“我一直想加强锻炼,但总是没时间,这其实是借口。主要还是自己太懒,每天上班都是下楼就上车,下车就上楼,连走路的机会都很少。”
赵锴,每天走上六七千步
谈到如何养生保健时,88岁的赵锴(病毒性肝炎防治专家)想了想说,“我的生活很简单。早晨6点半,晚的时候7点起床。晚上一般到12点后才睡觉,但是我睡觉睡得很‘死,半夜不醒。近些年,健身就是散步,我还戴着计步器,一天要走六七千步才够。”
李连达,粗茶淡饭最养人
李连达(国家药典专家)对各种灵丹妙药了如指掌。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十足。人们不禁要问,他是不是偷偷给自己配置了什么“仙丹”?其实,他什么都吃,就是不吃滋补品。他说:“有些人经常吃人参、冬虫夏草之类的补养身体,其实没有必要。除非身体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对症进补调养。对健康的身体来说,这些补品反而会带来额外的负担,日常的饮食对身体就是最好的补品。”
(摘自《民族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