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颖 刘爽
在我国精准脱贫的大战略背景下,对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进行分析和分层,剖析其致贫因素,寻找自主脱贫的渠道,利用职业教育有促进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社会功能来帮助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有脱贫。分析目前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为寻找对策提供依据。
一、辽宁省贫困和农村人口地区分析
辽宁省经济较我国东南沿海其他发达省市有一定差距,农村地区人口数量较大,占全省人口比例重接近总人口的1/3。根据201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辽宁省常住人口4377.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49.3万人,占67.37%;乡村常住人口1428.5万人,占32.63%。
不仅如此,我省仍有部分贫困地区人口未达到国家扶贫线,据辽宁省扶贫办2015年统计的建档贫困人口约为80万人。辽宁省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辽西北地区(朝阳市区、阜新市区、北镇市、昌图县、康平县、法库县、义县、黑山县、阜蒙县、彰武县、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左县和建昌县)共16个县(市、区)和辽东山区(西丰县、清原县、抚顺县、新宾县、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凤城市、岫岩县)共9个县(市)。
二、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主要特征
(一)受教育程度较低
根据2015年辽宁省扶贫统计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辽宁省贫困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数为12.31万人,占贫 困人口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54.09万人,占贫困 人口数的41.7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53.5万人,占贫困人 口数的41.29%。
(二)人口劳动力就业率较低
辽宁省农村地区目前仍然以粗放的经营方式运作,农民和土地的捆绑度高,就业思想不成熟且成功率低。全省贫困人口中在家务农人口数为67.64万人,占贫困人 口数的52.2%:外出务工的人口数为11.88万人。占贫困人口数的 9.2%;其他大多为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三、利用职业教育帮助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有效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志靠教育,通过教育来摆脱贫困是上上之选。教育与辽西北贫困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切入点在于办好职业教育,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和生产生活能力,使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已成为反贫困的战略必然选择。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以促进其脱贫能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的要求,提倡发展含有高科技的现代化农业。
四、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接受职业教育人数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环
目前辽宁省能够提供专业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分布在沈阳127所、大连110所、鞍山26所、抚顺27所、本溪20所、丹东26所、锦州17所、营口19所、阜新17所。近几年来虽然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招生人数较基础教育比例仍然偏低。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廷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认为本、专科教育才是学业的归宿而职业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忽视社会的多样性。同时,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可度较低,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生源收到严重影响。
(二)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职业教育扶贫效果較差
为了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国家颁布了一些列政策配合农村职业教育承担大量的扶贫任务。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并不健全,再落实的过程中层级过多,导致执行力不够或者在层层下递过程中损失。
(三)教育扶贫投入不够,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情况普遍存在。不论是图书、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都比较陈旧落后或者不齐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受教育人群的动手实践能力,使技能培养目标无法达到。不仅如此,因为经费的匮乏,农村和贫困地区也很难招聘到职称较高、理论技能较强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这就让农村本来薄弱的职业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够健全,扶贫效率不高
近几年,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定位受教育对象“精准”识别机制尚不健全。在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让资源被受教育者高效的利用而不浪费,接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好处,是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其次,教育资金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作者单位为大连科技学院)
课题名称:精准脱贫战略下辽宁省贫困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课题来源: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LZY1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