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还需有“浑水”跟进

2018-05-14 16:43周俊生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浑水亏损股东

周俊生

““五一””小长假刚过,小米即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就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证券市场的头号新闻,其中最劲爆的说法是,小米上市后其市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在中国风险投资的历史上写下辉煌一笔。而根据小米已经公布的招股书,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持有小米31%的股权,上市成功以后,他在股权收益上的财富就可上升到310亿美元,这足以使他有资格跻身由马化腾、马云等人组成的“富豪俱乐部”。

小米能够在港上市,得益于香港交易所在““五一””前对香港市场的交易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在此之前,即使像阿里巴巴这样公认的优秀互联网企业,也因为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只能远赴美国上市。小米得以在港上市,使国内一批与其有相同背景的创业公司看到了希望。

A股也早就放开了同股不同权企业的上市要求,在这次港股制度改革的激发下,连台好戏将在A股、港股聯袂上演。但是,市场中还缺少一个重要角色。

连年亏损积下的隐忧

围绕着小米上市,这几天的微信朋友圈里,充满了对小米的美好憧憬,“10年后将成为半个苹果”,“雷军将超越马云成为中国新首富”,“工号前1000的员工身家将超百亿美元”(这一条有的说是“工号前100的员工”)……

按照这些舆论的赞美,小米应该是一家十分优秀的公司。但是,招股书显示,在IPO的前三年,即2015~2017年,集团净利润分别为:亏损76亿元、盈利4.9亿元和亏损439亿元。这就是说,小米的前三年只有一年实现了微薄盈利,其它两年都在亏损,去年更是出现了400多亿元的巨亏。对此,小米做出了解释,亏损主要是因为回购优先股公允价值造成的财务亏损。他们的意思是:这与真正的经营亏损是有区别的。

但不管怎么说,论业绩小米不能说是一家绩优公司。实际上,截至去年年底,小米集团净负债1272亿元,累计亏损1290亿元。事实上,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很多企业在上市前对财报进行了“解释”、“粉饰”,实现了上市的愿望。但上市后的股价往往一路走低,投资者对此也并不陌生。按照目前舆论的吹捧,小米几乎已经成为一家造币工厂,但是在这种炒作之下,小米终究只能是“财富爆米花”,最终还是会受它的价值中枢拉动,回归到它应该呆的合适的价位的。

当然,对于像小米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来说,不适合简单地套用对实体企业的财务分析方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从手机制造起家,并成功地搭上了互联网这列新经济的“快车”,并决意要在互联网金融上挺进,这也成为它在市场上的一个亮点,或者干脆说卖点。但是,正因为是一个亮点,投资者就必须警惕其亮点是否有实际内容承托、能否持续地亮下去。在这一点上,小米还未交出令人放心的或者是符合“宣传口号”的答卷。

缺少“浑水”的做空式监督

此次香港市场向小米这样的公司敞开大门,是香港上市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同股同权,曾经是香港证券市场坚持的一个原则,它的重点在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避免他们受到控股大股东的侵害。中国内地的证券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搬用了香港的制度,也坚持同股同权。

但由于创新公司在创业时期需要维护创业股东的利益,因此设计了同股不同权制度,为了给创业股东一定特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上市以后,就必须注意控股大股东利用其特权过分扩充自己的利益而排挤小股东权益的行为。

在美国等西方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可以上市,但市场有严格的监管机制,能够限制控股大股东的行为。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国内一批同股不同权公司在美国上市后,被浑水等机构揭露出各种问题,以至股价一落千丈,有的甚至在美国证监部门的要求下摘牌。这类公司当年出现的问题,应该有中美两国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但也不排除一些控股大股东过度利用了同股不同权给他们带来便利,被浑水等机构揪住了辫子。

从西方市场来看,他们的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因此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内地市场散户众多,散户虽然在资金力量上较为薄弱,但已经形成了跟风炒作的习惯,也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势力。在这种势头下,内地市场不仅监管薄弱,而且投资者也把强化监管当作利空对待,因此像美国浑水这样专门挖掘问题公司的机构也很难生存。

但是,在“独角兽”公司回归的大趋势下,市场监管的力量需要跟进。除了作为官方的证监会制订严格的IPO上市制度,并在日常强化监管以外,还需要像“浑水”这样的民间监管力量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浑水亏损股东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明细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