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兰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呈现出了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问题为主,主要表现在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及单一的评价模式问题上。因此,本文展开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此次课题的探究对声乐创新理念的丰富,具有理论性意义,对以就业为导向、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具有实际性意义。
前言: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迅速,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高校声乐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以及评价模式方面的问题,最后研究了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对策。此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1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的重要性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声乐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可以说是音乐艺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良好的声乐素养也是学生成为高等音乐人才的资本。高校的声乐课程不仅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有效传扬,而且推动了音乐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逐渐由传统教育方式向创新教育模式转型,声乐教学也必须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因此,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
2.1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与突破,影响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教师无法实现“一对一”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另一方面,在“整体”教学中,更加难以具有针对性的对某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2.2 单一的评价模式
一方面,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根据学生的声乐能力、相关声乐知识以及水平对学生进行评分,没有根据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所投入的感情与态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使评价模式具有单一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位置,而忽略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评价的主体。
3 以就业为导向,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对策
3.1 结合实际教育需求,对课程进行创新
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需求,对高校的课程进行创新,是使高校声乐教学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盲目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所需的音乐素养,把学生逐渐融入到创新理念中。高校可以另外开设与音乐教学相关的其它课程,例如作品鉴赏、钢琴伴奏等;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民土风情,把创新的教育资源带到实际课程中,丰富声乐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音乐方面的创新课程。
3.2 树立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
高校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社会大舞台的重要桥梁。
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其树立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精英人才。高校应利用不同的办学特色,对不同人才进行定向性的培养,例如,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理念是培养“教学性人才”,所以,教学目标应放在对中小学生的教学实践上。高职类院校的教学理念是培养“社会性人才”,所以教学目标应放在基层文化事业的需要上。除此之外,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目标,彼此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找到声乐教学的侧重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
3.3 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从欣赏人手,通过对不同音乐类型进行赏析,使学生透过不同旋律对音乐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所听到的不同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可以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嗓音,选择适合学生的声乐歌曲,并定期以班级为单位举办音乐会,使学生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剧,使学生根据不同角色,去品味不同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网络发展的时代,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展开“一对一”的互动,還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的音乐缺陷,来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论:本文在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重要性的分析基础上,分别从针对性教学以及评价模式展开了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以及问题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校的声乐教学缺乏针对性,且评价模式较为单一。未来,高校应继续加强结合实际就业需求、对课程进行创新,树立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学生在声乐教程中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