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曾慧
在中国历史当中,官吏制度几乎贯穿了一整部中国古代封建史。从夏商周伊始到清,权力至尊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主导思想。在今天,我们常言所谓的“官”乃人民公仆,但实际上在为数不少的人心里,对于政府官员仍然具有天然的敬畏,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此种现状产生的最大的原因我认为便是受中国千年历史中职官制度的影响,受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思想的影响。
1 总体上,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一省六部制,权力逐渐由贵族分享到君权专制集中。
传说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至少从商朝起,就已经有关于职官的确切记载。职官出现最初始的原因便是帮助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管理国家或封地的各项事务。官为君治民,即官为君而设,这也是古代官制的最本质特征。然而,在漫长的职官制度发展过程中,官的权利也在不断被削弱,在最初某些贵族官员的权力甚至大于君权。
三公九卿制从秦开始,这是个划时代的朝代,这是个有太多太多秘密的短暂朝代,而这之中就有一个官的权力大于君权的典例。秦时设三公,乃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又设左、中、右相。在秦始皇登基早期,有一个著名秦丞相便是“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他被尊称为相国,也被秦始皇嬴政尊为亚父。这位著名的吕相国,权倾朝野,巅峰时期其手中所握之权甚于君主嬴政。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意志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也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为侍中。尚书省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比较有趣的是,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位轻易不授。唯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而到了明朝,更是为了强化君权设立了内阁制。朱元璋撤中书省永不设相,政归六部。明成祖翰林院官入值文渊阁。效忠皇帝、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称为古代官僚的真实写照。“丞相诸大臣接受成事,倚办于上。”成为为官者的不变信条;“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接纳谏言也以忠君为前提。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职官制度与中国古代大不相同,但是最高领导人对于官员群体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推行了廉政建设反四风等等一系列政策,政府的工作重心与方针也与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此话虽有歌功颂德的嫌疑,但我们切实看到了官员群体、公务员系统中的不良风气肃然一清。
因此,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官替君治民伴随着君权的专制集中,皇帝的政治素养以及个性、涵养、兴趣等,对于官僚群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以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封建监察制度是随着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文化、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和加强,不断地向制度化、法规化演进和发展的。封建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机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维护皇权专制政治的御用工具。监察制度的兴与衰,集中地反映了封建政治的清明与黑暗。同时皇帝的开明与昏庸,甚至皇帝的喜怒哀乐都关乎着监察制度的推行效果。
早在周朝设有三监,秦汉以后就常设御史大夫(都御史)、刺史、三台、科道等。由于中国古代对于监察制度的重视,监察官转变为行政官称为规律现象。例如刺史、采访处置使、观察使、转运使、总督、巡抚等等都是又监察官转变而成的行政要职。
在监察制度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非正式监察机构受到人们很大关注。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流传于民间的野史、甚至是一些民间话本、包括当代的一些小说电视剧等文艺作品都对其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它就是明朝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和东、西厂,称为 “厂卫”。而锦衣卫与东西厂虽然是明朝的非正式监察机构,但却是明朝恐怖政治的代言人。
按照时间顺序,锦衣卫最早由朱元璋建立。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卫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它的职能是 “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巡查缉捕时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能被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之一。其實,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只是用来卤薄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监察机构如督察员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便将锦衣卫的提升为自己的私人警察。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维护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的巡查缉捕职能无限度地扩大,甚至称为明朝恐怖政治的代言人。上到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锦衣卫的监视之中,对于他们的命令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色无辜百姓、官员,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不计其数。纵观明一朝的锦衣卫,尽管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了帮凶。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他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政权,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由于朱棣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不便,于是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机构—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与锦衣卫均权势。”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嫌犯交予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是宦官,获得的情报可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汇报要方便的多。在东厂与锦衣卫的关系中,由于东厂厂主为宦官与皇帝关系密切,又身处于皇宫大内更容易获得皇帝信任,最后东厂后来居上,与锦衣卫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磕头。
由明朝的特务机关锦衣卫东西厂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职官制度当中的监察制度无论如何演变,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维护君主集权专制。虽然以上我列举了一些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些劣端,但是它对于今天的监察制度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当今社会,我国的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而某些监察机构的权力不够,对于某些“老虎”有心无力,所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古代监察机构的优点,如监察长官实权可根据情况衡量放大,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切实转变当今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与现象,我们的监察机构就必须“亮剑”!
3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的品级制度逐步完善,比较灵活。
中国古代职官品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石、品级、爵、勋、散官、寄禄官、职、差遣等。而官员的服饰也大有讲究,从颜色、玉带、冠、鱼袋、笏板等等都能体现出官员品级的差别。
在当今社会许多文艺作品当中,虽有一些文艺作品对于古代官员品级服饰等进行了详细的考究,给观众较为严实地还原了某些朝代职官制度的真貌。但我们也看到太多太多的电影电视,制作人员对于古代官员的服饰缺乏了解,胡乱穿戴上镜,表演内容有违史实,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不禁为这些电影电视的受众尤其是对于历史不太了解的人群感到担忧。
实际上,中国古代职官品级十分森严。以唐朝为例,官阶的品级高低,可以从官员的服色、玉带、冠、鱼袋、笏板中看出。当时的一品官员身着紫服、金玉带、三梁冠、鱼袋为金饰、笏板为象牙。到了明朝,文官与武官在服饰上的绘图也有了很大不同,文官一般为鸟类纹饰,武官一般为兽类纹饰。因此,在古代职官制度当中的官员服饰是十分有讲究的。而之所以对官员的品级服饰做出如此细致的规定,很大原因是统治者想要通过这种有效激励手段来提高官员工作的积极性。
简析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发展特点,从君权制度到监察制度的建设再到官员品级制度的逐步完善,都是君主专制王权集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从出现到发展完善到最后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它伴随着的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国家领土的扩张、是君主皇权的不断加强,实质上映射的是中国从古至今、从思想到政治不断发展的历程。
(作者单位:福建警察学院)